無能之患甚于腐敗——晉惠帝為政
無能與腐敗并舉,因其頗似孿生的姊妹。古今中外的歷史足以證明:由腐敗而造成身死者為數不少,但因無能而導致國滅者亦不乏其例。揆其為害之巨,顯然是無能之患甚于腐敗。
在諸多無能的封建皇帝隊伍中,晉惠帝司馬衷可謂無能者之最。其政治上的昏庸不必說起,就連平素的生活常識,也是貧乏得出奇。一次,司馬衷率領隨從游賞華林園,聽到蝦蟆叫聲,向左右問道:“這是官家的蝦蟆叫,還是私人的蝦蟆叫?”左右只好無可奈何地回答:“在官家的地里叫,就是官家的;在私人的地里叫,就是私人的。”智商的低下必然導致政治上的無能。待到天下饑荒,百姓餓死,各方告急時,居然反問臣下:“何不食肉糜?”在司馬衷執政的二十二年間,“政出群下,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勢位之家,以貴陵物,忠賢絕路,讒邪得志,更相薦舉,天下謂之互市焉。”(《晉書·帝紀四》)他本人也終因食餅中毒而死,一說為東海王司馬越鴆殺。因而,晉史上所謂的“五胡亂華”僅僅是晉室東遷的外因,而司馬衷的無能所造成的“綱紀大壞,貨賂公行”才是它的內因。
《三國志·吳書·嚴峻傳》曰:“非才而據,咎悔必至。”意即不具備某種才能而擔任某種職務,各種失誤和遺憾必然接踵而來。由之可見,無能和腐敗的孿生關系是顯而易見的;無能放任了腐敗,腐敗養護了無能。在某種社會條件下,無能又往往是滋生腐敗的溫床,使腐敗現象似惡性腫瘤般地無限擴散,吞噬著國家和社會的肌體。這是腐敗現象禁而不止的癥結所在。因而,國家要想治理,社會要想安定,必須既要懲治腐敗,更要澄汰無能。如果讓無能分子去糾正腐敗現象,只能促成其公開化的朋比為奸,其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上一篇:無聊的“產婆術”
下一篇:無能的皇帝·杰出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