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熱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創建于隋代。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2年)始置進士科,此乃科舉制度創立的開始。它是為加強皇權,適應庶族地主要求參政的需要而創建的。其目的在于選拔地主階級中的所謂“精干人才”,輕“門第”,重“才學”,即“任人唯賢”。這在中國古代選舉史上是一次極其重要的變革。到唐代,科舉制度更加完備,有秀才、明經、明法、明算、進士等科。自唐高宗以后,進士科最為時人所重,一則因進士科注重詩賦,較秀才、明經等科為難;二則當時中央和地方官吏大都從進士中選拔。所以,進士及第便被視為“登龍門”,從此身份百倍,聲名鵲起,榮樂無比,因而對當時一般的知識分子有很大的誘惑力。詩人白居易二十七歲一舉登第后,便曾寫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一般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一心一意地考進士。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采”。進士科成為封建士大夫的主要入仕途徑。它對抑制和打擊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勢力,削弱前朝以來的地方割據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是,科舉制的實施始終存在著尖銳的斗爭。士族勢力便攻擊科舉選士使應試之人“投刺干謁,驅馳于要津;露才揚己,喧勝于當代”,希圖僥幸,積弊成俗。借此維護士族的特權。科舉制自身在實施的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流弊。它使無數士人盡力于詩賦之藝,卻不研究治國安民之道。主試之人,務考應試者詩文之巧麗,卻不問其有無治世之才干。士人又“徒竭精華,習不急之業”。遇到實際問題,只好請胥吏代辦。又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習。所以由進士出身的官吏,很少有稱職者。寒門庶族的人取得高官厚祿以后,本身轉化為大官僚大地主,反過來把持科舉,營私舞弊。互相推敬、造請權要,激揚聲價、匿名造榜,攜藏入試,私薦、場外議定及先定及第人等弊端由此而生。校書郎王冷曾上宰相書,謂當時之進士及第者,“不以親,則以勢;不以賄,則以交”。這一揭露實在非常深刻。由于重視科舉,唐代的官學教育變得愈來愈廢馳。它還對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和方法產生影響,使學校只培養一些記誦經典章句,善于辭章而缺乏實學的人才。對士子的學風也有很壞影響,在社會上廣泛養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名利思想。功名利祿成為士子追求的主要目標。因而,科舉制及進士熱的流弊,值得我們認真汲取。
上一篇:過早凋謝的呼蘭河畔之花
下一篇:道學先生尹嘉銓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