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珍珠的遺憾
《韓非子》所載“買櫝還珠”的故事當為大家所熟知。故事說有個楚國人在鄭國賣珍珠,為了招徠顧客,他用木蘭做匣子,用桂皮花椒把匣子熏得很香,匣子的外面綴滿了五顏六色的裝飾物,鄭國人買了裝珍珠的匣子而將珍珠退還給了楚人。另有一則“滄海遺珠”的典故,是說唐朝的狄仁杰考中了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調任汴洲參軍,被吏誣告。閆立本一見,驚異狄仁杰的才能說:“你真是可以稱作滄海遺珠啊。”還有一則“明珠暗投”的典故,見于《史記》,是說把明月珠、夜光壁在黑夜里投放到道路上,人們沒有不按著寶劍面面相的,為什么呢?黑暗之中很難尋找啊。這三則典故都與珍珠有關,有的痛失了珍珠,有的造成了難以彌補的遺憾。珍珠,可謂世間貴重的寶物,人人見之無不喜愛,但世間“買櫝還珠”、“滄海遺珠”、“明珠暗投”的事例卻屢見不鮮。這不能不引起人們深思。
其一是要識貨。世間的事物(貨)無不具有外在和內在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用途和價值。有些貴重物品更具有獨有的特征和重大的價值,對各種各樣的“貨”就有個識別的問題。要能識“貨”,一是要有對“貨”的知識,二要有識“貨”的經驗和本領。而“貨”里有時摻雜著假貨,這就更需要有鑒別真假“貨”的本領。否則不但不識貨,還會造成“買櫝還珠”、“滄海遺珠”的失誤和遺憾。其二是不為假象所迷惑。有些“貨”可能在外觀上有某些缺陷,或者并不引人注目,或者人為地被扭掩蓋等,但這并不能抹殺這些“貨”的真正價值。這樣看“貨”的人就要透過表象看本質,披沙見金,不為假象所迷惑,不產生“買櫝還珠”那樣的失誤,要像閆立本一樣,排除官吏對狄仁杰的誣告,而把狄仁杰這位“滄海遺珠”“撿拾”起來,委以重用?!懊髦榘低丁敝械暮谝?,不過也是個假象,如果勇往直前,那投放到昏暗道旁的明珠說不定可以到手呢!而象典故中的那些人裹足不前,那么明珠確乎就真的“暗投”,水無出頭之日了。其三,愛惜人才至關重要。杰出的人才和珍珠一樣,值得人們倍加愛惜。這三個典故失掉珍珠的遺憾自然使人聯想到人才的埋沒和浪費。失掉人才在某種意義上比失掉珍珠其損失還大。不要再干“買櫝還珠”的傻事,不要“滄海遺珠”,也不要使“明珠暗投”,應該使珍珠般的人才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充分發揮他們的光熱。
上一篇:痛失世界第一的寶座
下一篇:皖南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