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終卷之作的思考
在1966年第4期《北京文藝》上,有篇題為《陳各莊上養豬多》的快板,全文一千二百余字,通俗流暢,合轍押韻,是為配合“大養其豬”的最高指示而做的。現摘引幾句:
“熱愛豬,不辭勞,/喂食,飲水,冷熱饑飽,時刻仔細瞧。/糞便干,或是不愛動,/立刻去找防疫員來快治病。/……有成績,戒自滿,/一定要站得高來看得遠。/看得遠,站得高,/時刻不忘比學趕幫超。/……越進步,越學習,/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大紅旗!”
如果不專門說明,你能想象得出這竟然是老舍的作品嗎?但這確實與《駱駝祥子》出于同一人手中,而且它還是老舍先生的終卷之作。看到一代文豪的終卷之作竟然如此夠不上藝術,怎能不令人悲憤。如果對老舍解放后的創作稍加瀏覽,會發覺類似于“養豬多”的作品實在不算少數,《柳樹井》、《大家評理》、《生日》、《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西望長安》、《女店員》、《全家福》、《紅大院》等就是為了配合宣傳婚姻法、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政治運動而做的。盡管這些作品不同程序地保持了老舍一貫的風格,但與其五十歲以前的作品相比,反差是巨大的。
為什么在藝術上,老舍會出現如此巨大的滑坡呢?在1954年的《生活、學習、工作》一文中他說:“我幾乎不敢再看自己在解放前所發表過的作品。那些作品的內容多半是個人的一些小感觸,不痛不癢、可有可無。……人民愿意從作品中得到教育和娛樂,看到怎么過更美好幸福的日子的啟示。”這里,老舍輕易地否定了自己解放前含淚寫出的作品,面自覺地緊跟政治形勢的變幻,“通過什么,宣傳什么,教育什么,鼓舞什么。”這種簡單化的思維與其對中國國民性的思考怎能相提并論。
從老舍藝術上的滑坡,我們看到了知識分子傳統思維中的巨大封建陰影。那些飽經離亂的知識分子,在新社會面前所流露的喜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他們無條件地擁護新的一切,自覺地檢討以往的思想,力圖使自己不落于時代的要求。為此,他們放棄了自己作為藝術家的獨立思考,放棄了藝術的尊嚴,以政策代替了思考,以領導指示代替了創作。同時,在老舍等知識分子身上,還明顯保留“救星”意識,他們并不認為自己可以拯救自己,而把新生活歸之于超凡的個人,既然受人恩惠,當然要無條件歌頌。
象老舍這樣的情況在十七年文學發展中是一突出的現象,它深刻揭示出文學離現代化還很遠,國民的思想意識離現代化也還很遠。
上一篇:老聃的理想國
下一篇:老舍自沉太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