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明朝末年有一個重大的冤殺案,這個冤案直到清朝中期官修的《明史》問世之后,方真相大白。這位被冤殺者,就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將領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1584年出生于廣東東莞縣。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進士,隨即出任福建邵武縣知縣。但是,他的志趣是在軍事方面,酷愛閱讀歷代兵書,尤其喜歡和一些嫻于兵法者討論用兵之道。因此,不少人認為,袁崇煥將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毛遂自薦 關外御敵
隨著明王朝的衰落,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滿族(即女真族)日漸強大起來。1616年,滿族領袖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史稱后金,皇太極于1636年改國號為清)政權,公開對抗明王朝。1619年,后金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大敗明軍。明朝的東北邊境從此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
一貫視國家安危為己任的袁崇煥,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受任為邵武縣令的。所以,他身雖南走,心卻北行,恨不能立即奔赴東北前線去抗擊后金的進攻。為此,他經常拜訪一些從東北邊塞退役回閩的年長軍士,向他們打聽東北的地理、地勢,詢問邊塞軍隊的設防、訓練、作戰等各種情況。在這期間,他還對一些新的武器產生了研究的興趣。荷蘭炮就是他注意到的新武器之一。
荷蘭炮傳入中國,大約是在1604年。當時荷蘭與葡萄牙為爭奪對中國的貿易特權,在福建沿海發生了武裝沖突,雙方都使用大炮攻擊對方。明朝駐福建守軍因此獲得了一批荷蘭大炮。袁崇煥發現這種大炮的炮管長、射程遠,有瞄準具,射擊準確,裝填彈藥方便,射速也較快,比明朝自制大炮先進得多。他敏銳地認為,若使用這種大炮對付裝備低劣的后金軍隊,一定能夠大顯神威。
天啟元年(1621年)冬,袁崇煥獲準進京朝覲,他特地運去了幾門荷蘭大炮。同時挑選了羅立等幾名福建炮手隨同入京。在袁崇煥的反復敦請下,明王朝終于同意仿制這種大炮,并且將其任命為 “紅夷炮”。第二年,紅夷炮的試制正式開始。
袁崇煥利用這次朝覲,請纓抗金。御史侯恂本來就很器重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又為他的一片愛國熱誠所感動,特上專折奏請新即帝位的明熹宗破格任用袁崇煥為將。但是,一味依靠宦官而不肯重用賢才的明熹宗,只授給袁崇煥一個“兵部職方主事”的官銜,讓他協助管理邊防有關的調動事務。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就在袁崇煥就任兵部主事不幾天,東北的局勢迅速惡化了。守衛廣寧(今遼寧北鎮)的十四萬明軍,抵敵不住后金的進攻,守將竟棄城逃入山海關內,寧遠(今遼寧興城)以北全部淪陷。明廷聞訊,陷入一片驚恐之中: 有的主張放棄關外各城,退守山海關; 有的主張改派能將出關抵抗,收復失地; 更多的人是面面相覷,拿不出主意來。
面對這一危局,積極請纓的袁崇煥反倒沒動聲色。他雖然在北上之前已對如何抗擊后金形成了自己的方案,但是,那終究是紙上談兵。山海關內外到底是什么樣子? 后金軍的戰斗力究竟如何? 他還沒有親眼見過。按自己的方案能否擊退敵軍,也沒有把握。為了確實做到知己知彼,他決心深入前線進行調查研究。為了能夠成行,他乘朝廷上下亂哄哄的機會,既不跟同事們打個招呼,也不向家里的人關照一聲,獨自騎上一匹馬,悄悄出了北京城,向山海關飛馳而去。一路上,他認真地考察了關內外的地形、地勢和明、金兩軍的行營、布陣,并和許多曾經同后金作過戰的明軍將士進行了詳細的交談,了解到許多情況。經過這番調查,袁崇煥對戰勝后金入侵已經胸有成竹了。
新上任的兵部袁主事忽然不見了,連其家人也不知去向,一連數天,杳無音信,使大家十分驚訝。正當人們猜疑不定的時候,袁崇煥回到了北京。他立即向明熹宗報告了關外的形勢,然后毛遂自薦說: “只要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能把關外的御敵責任承擔起來。”滿朝文武正因廣寧之敗而一籌莫展,見袁崇煥挺身而出,不禁喜出望外。了解袁崇煥的稱贊他才堪重任,懷疑袁崇煥的也落得順水推舟。但是,昏庸的明熹宗還是不愿重用袁崇煥,只給他授了一個僉事官職(軍事巡查官),讓他到關外去監督、巡查。
袁崇煥奉命后立即啟程赴任。但是,他出關之初,卻沒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是因為,僉事是個虛職,沒有實權,關外軍事大權握在遼東經略使王在晉手中。袁崇煥曾向王在晉建議:寧遠出山海關二百里,東靠渤海,西連山嶺,為入關必經之道,進可以據錦州,退可以護山海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應該重點設防,全力堅守。他自請率領五千人馬防守寧遠,請王在晉速派驍將趕赴十三山 (今遼寧錦縣東七十五里),救出被困在那里的十幾萬難民。但是,王在晉既乏主見、又無遠略,根本聽不進袁崇煥的正確意見。結果,在后金的進攻下,十三山的難民只有六千余人僥幸逃出,其余全為后金擄獲。關外戰局更加緊張起來。
大炮神威 寧遠告捷
不久,兵部尚書孫承宗替換王在晉,當了關外統帥。袁崇煥立即向孫承宗重申了在寧遠重點設防的主張,要求率兵去寧遠駐防。他分析認為: 后金的特長是騎射和野戰; 明軍多次戰敗,軍心不穩,如果不迅速扼守要地,將難以安定軍心、扭轉敗局; 目前,明軍“不利野戰,只有憑堅城、用大炮一策”①。孫承宗很贊同袁崇煥的主張,乃于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派袁崇煥率軍駐防寧遠。
袁崇煥到達寧遠之后,立即整修城壘。在此之前的寧遠舊城很不堅固,城墻太矮太薄,不足以守衛御敵。袁崇煥決心構筑一座堅不可摧的軍事堡壘。因此,他親自規定了城墻的修筑規格: 墻底寬三丈,墻頂寬二丈四尺,墻高三丈二尺,城墻頂上的護身垛高六尺。他親自擔任筑城總指揮,令祖大壽和高見、賀謙等將領分別督工。經過廣大軍民一年的艱苦勞動,寧遠城按照袁崇煥的標準勝利竣工。這時,袁崇煥的父親去世了,按當時的規定,父喪應卸任回家守孝三年。但是,為了抗金大業,他斷然奪情留任,誓與寧遠共存亡。由于袁崇煥身先士卒,關心部下疾苦,迅速在將士們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寧遠城從此變成了關外的軍事要塞。
天啟四年(1624年)九月,袁崇煥率領水陸軍一萬二千人東巡,經錦州、十三山抵達廣寧,然后回抵右屯(今遼寧錦縣東七十里),經水路返回寧遠。袁崇煥這次巡視偵察很有收獲,他了解到后金軍近期內并無北犯動向,錦州一帶并無兵馬駐守。因此,他立即建議孫承宗出兵收復錦州各城。第二年五月,孫承宗采納袁崇煥的建議,遣將進據了錦州、松山(今錦縣南十八里)、杏山(今錦縣西南)、大凌河(今錦縣東四十里)、小凌河(今錦縣東南三十里)等城。將明軍防戰線向前推進了兩百多里,寧遠變成了后方。遼東戰局初步穩定下來。
天啟五年(1625年)十月,明王朝中的實權派、宦官集團的頭子魏忠賢見局勢好轉,又開始排斥異己,奪了孫承宗的兵權,派他的黨羽高第出任山海關外經略使。高第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他認為關外是守不住的,擅自下令關外各城將士全部撤回關內。袁崇煥聞訊氣憤萬分,他向高第據理力爭說: “兵法有進無退,已經收復的各城,為什么輕易放棄?如果丟掉錦州、石屯、寧遠、前屯(今遼寧綏中西南五十里)各城,山海關也就失掉了保障。應該選派能將,堅守各城。”但是,膽小無能的高第,在逃跑方面卻是堅定不移的,他命令袁崇煥立即放棄寧遠,撤回關內。袁崇煥斬釘截鐵地說: “我是寧遠守將,死也要死在任上,絕不離開寧遠半步! ”高第拿他無法,遂強令寧遠以北的各城明軍先行撤退。由于行動倉促,十多萬石軍糧也丟棄了。明軍一撤,關外的百姓也相率而逃,一時難民載途,哭聲震野。整個關外一片混亂,滿目凄涼只有袁崇煥駐守的寧遠還巋然屹立在山海關外。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偵知明軍撤換了統帥,錦州一帶防衛已經撤除,認為攻明時機成熟,于是親率十三萬大軍,西渡遼河,兵鋒直指寧遠。這時,寧遠城中的守軍只有一萬多人,由于高第撤軍,士氣受到很大影響。為了激勵全軍斗志,袁崇煥召開了誓師大會。他當眾刺破手指寫了一封血書,表示堅決與寧遠城共存亡。他的抗敵決心和愛國精神,大大感動了全軍。在他的鼓動下,全城將士萬眾一心,決心與敵軍血戰到底。
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兵臨寧遠城下。第二天,努爾哈赤揮軍向寧遠發起進攻。袁崇煥登城指揮。起初,明軍用弓箭和石頭擊斃了不少攻城的后金士兵。努爾哈赤見硬攻傷亡太大,就變換戰術,命令一隊士兵頂著盾牌,運動到城墻腳下挖掘地道,企圖通過地道攻進城內。這支盾牌軍上陣后,明軍的弓箭、石頭失去威力。于是,袁崇煥拿出他的絕招,令福建兵羅立用早已準備好的荷蘭大炮向后金的盾牌兵開火。大炮一響,幾百名盾牌兵應聲而倒。袁崇煥又令羅立把炮口對準敵軍密集的地方開火。隨著大炮的轟隆聲,后金官兵血肉橫飛,成片成片地倒在寧遠城下。這些一直靠弓箭、刀矛作戰的后金兵,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利器,一時驚慌失措,四散逃匿。但是,早在開戰之前,袁崇煥就下令燒毀了城外的民房,拆遷了其它建筑,寧遠城四周已經成了一片空野。一向以勇敢著稱的后金軍,在大炮的猛烈轟擊下,人馬慌亂,無處藏身,很快就潰不成軍、狼狽逃竄。努爾哈赤失去了對部隊的控制,只好敗退下去。
正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調整部署,組織全部人馬,兵分四路,重新對寧遠城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企圖一舉拿下寧遠堅城。袁崇煥命令設置在城墻四周的大炮全部投入戰斗。哪里敵軍多,就向哪里開炮。炮手們都是袁崇煥從福建挑選來的,炮打得又快又準。在明軍的猛烈炮火下,后金損失慘重,四員大將當即陣亡,努爾哈赤本人也被大炮打成重傷。他見大勢已去,被迫下令解圍退兵。袁崇煥立即率領一部將士從城中殺出,乘勝追擊三十余里。是役明軍大獲全勝,共計殲敵一萬余人,取得明、金交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
當努爾哈赤率十三萬人馬圍攻寧遠的消息傳到北京時,明熹宗大驚失色,急令新任兵部尚書王永光召集廷臣商議應戰對策,商議了若干天,毫無辦法。高第擁兵十一萬人于山海關,不發一兵救援寧遠。因此,無論是明朝還是后金,都以為寧遠必失,袁崇煥必死。然而,沒過幾天,袁崇煥的報捷文書送到了京中,滿朝文武無不驚喜異常,無不贊揚袁崇煥御敵有方、功勛卓著,在這種情況下,明熹宗才下詔提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后來又晉為遼東巡撫和兵部右侍郎。
努爾哈赤敗回沈陽之后,很不服氣地對他的八旗貝勒(即旗主)們說: “朕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何獨寧遠一城不能下耶? ”①半年以后,這位身經百戰的滿族軍事家,終因戰敗心情憂郁,引起傷、病迸發而死。
寧遠保衛戰后,袁崇煥乘勝收復了被高第放棄的錦州各城。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繼努爾哈赤汗位的皇太極,又率大軍進攻錦州和寧遠,袁崇煥采取里外夾擊的戰術,再次發揮大炮的威力,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擊退了皇太極的進攻,取得了著名的寧、錦大捷。
袁崇煥兩次擊退后金的進攻,扭轉了明軍一敗再敗的戰局,有力地遏制了后金企圖迅速南侵的步伐,在明朝與后金的戰爭中,具有轉折性意義。清朝官修《明史》時,坦率承認說: “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②
袁崇煥所以能戰勝后金,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憑堅城、用大炮”。后金軍隊精于騎射,作戰時,一般采取弱騎在前沖陣、銳騎在后監陣的戰術,弱騎雖敗不敢退,一旦沖動敵陣,銳騎便乘勝進擊,故當時流傳“女真兵滿萬不可敵”之說。因而,明軍無力與后金進行野戰抗爭。袁崇煥構筑堅城守御,即置后金騎射、野戰的特長于無用武之地。這對處于戰略防御地位的明軍來說是非常正確的。同時,袁崇煥抓住后金軍隊沒有火器的弱點,使用大炮迎戰,就做到了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迫使自稱“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束手無策、大敗而逃。這是袁崇煥重視發揮先進武器作用的結果。
在袁崇煥之前,我國還沒有出現主要靠火炮作戰的成功戰例。明軍雖然裝備不少火炮,但對火炮的重要性還認識不足; 后金方面,甚至連火炮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寧遠大戰以后,明、金雙方都對先進火炮的巨大作用刮目相看了。崇禎二年(1629年),明王朝令大學士徐光啟招募了一些外國傳教士,大批制造紅夷炮,發給各地明軍使用。后金方面,皇太極認為: 兩次大敗于袁崇煥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大炮。于是,他高價招請了一批漢人工匠,從天聰五年(1631年)開始仿造紅夷炮,改名為 “紅衣大炮”。同年,皇太極在攻打大凌河城時,第一次使用紅衣大炮,一炮就將城墻擊穿。此后,紅衣大炮就成了清軍攻堅的主要武器,“師行必攜之”。例如: 1635年攻占皮島,1642年攻取松山、錦州,1645年攻破潼關、揚州,1646年攻下廣州,都是借助于紅衣大炮。由于大炮的使用,清軍的作戰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騎射的作用下降了,攻城的戰術變化了,一個新的兵種——烏真超哈——火炮軍出現了。這種變化,在清軍發展史上有著顯著的進步意義。由此可見,袁崇煥使用大炮的作戰實踐,對明、清之際的武器發展和作戰方式的演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親痛仇快 功臣冤死
寧遠保衛戰勝利以后,廣東家鄉來人看望袁崇煥。臨行時,他作了一首《邊中送別》以言其志: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詩里行間,滲透了一片愛國忠心和抗金壯志。不幸的是,從此以后,袁崇煥卻遭到了不斷的打擊和誣陷。
新收復的錦州各城城防非常薄弱,離 “堅城”差距甚大,修繕加固,非一日之功。為此,袁崇煥以給努爾哈赤吊喪為名,派人去沈陽偵探后金的虛實和動向。皇太極遣使作答,袁崇煥回書提出議和。皇太極正準備進攻朝鮮,也需要對明休戰,便同意了議和。于是,雙方書信往返,暫時解除了戰爭狀態。袁崇煥抓緊時間,集中人力、物力,修筑錦州、中左、大凌三城。
魏忠賢集團妒忌袁崇煥的嶄露頭角,他們抓住 “議和”大做文章,誣告袁崇煥通敵。袁崇煥一再上奏說明: 議和不過是條緩兵之計,目前正在修筑錦州三城,如果城工未完而敵至,必將功敗垂成。他還明確提出: 抗金作戰,應該實行 “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①的方針。經過多次申訴,議和之事勉強得到了明熹宗的認可。
此后,魏忠賢及其黨羽更加視袁崇煥為眼中釘,必欲去之而后快。寧、錦大捷,袁崇煥立了大功,魏忠賢反而指使其黨羽誣告他不救錦州,硬是將他免了職。
不久,崇禎皇帝即位。這個主觀上很想有所作為的明朝末代皇帝,執政不久就誅殺了魏忠賢及其主要黨羽。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關外,兼管河北、山東的軍事防務。七月,袁崇煥進京受命。為了不至于再被懷疑和誣陷,他請求崇禎帝 “任而勿二,信而勿疑”,“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②他還立下軍令狀說: 如果戶部不缺軍餉、工部給夠器械、吏部正確用人、兵部調足兵將,自己保證于五年內收復全遼。崇禎帝高興地同意了,還賜給他一把尚方劍,給予了先斬后奏的大權。
然而,崇禎帝是一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而又生性多疑的人。他雖然答應不疑袁崇煥,實際上卻辦不到。當袁崇煥于次年六月用尚方劍殺了私通敵國、為非作歹、不聽軍令的總兵毛文龍之后,崇禎帝就開始對袁崇煥產生了懷疑。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后金興兵攻明。由于畏懼袁崇煥,皇太極不敢進攻錦州,他避開山海關外防區,繞道蒙古邊地,襲取龍井關、大安口,進逼北京。袁崇煥聞警,立即揮師入關,他自率幾千名騎兵,晝夜急馳,搶先趕到北京城下。
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率兵迎戰后金,他身披鎧甲,親自督陣,從中午血戰到晚上,擊斃大量后金人馬。皇太極退回營中后,感嘆地對部將們說: “我打了十五年的仗,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厲害的對手。”
正當袁崇煥千里馳援、大戰后金之際,魏忠賢余黨乘機重彈 “議和通敵”的老調,誣陷袁崇煥 “縱敵擁兵”,“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①進一步加劇了崇禎帝對袁崇煥的懷疑。當袁崇煥因士馬疲勞而要求入城休息時,他斷然加以拒絕。
皇太極了解到明廷中的這些情況后,大喜過望。在他看來,有袁崇煥在、后金便無法戰勝明朝。因此,他決定施行反間計,以達到讓明朝自己殺掉袁崇煥的目的。為此,他故意引兵撤退,同時讓明軍降將高鴻中在囚禁兩個明朝太監的屋外對看守人員說: “你知道我軍為什么退兵嗎?這是因為皇上和袁巡撫訂了密約,看來,占領北京的大事很快就要成功了。”然后故意放松監視,讓兩名太監逃掉。太監回到城中,立即向崇禎帝報告。崇禎帝正對袁崇煥疑慮重重,一聽到太監的告發,便深信不疑,馬上以召見為名,把袁崇煥逮捕入獄。
①《明史·袁崇煥傳》。
其實,皇太極的反間計并不是制死袁崇煥的原因,問題的關鍵是這位自作聰明的崇禎皇帝根本就不信任袁崇煥。他雖然早就同意了袁崇煥關于 “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 的基本方針,早就答應了袁崇煥關于 “信而勿疑”、不摘微瑕的要求,可是,他卻總是在懷疑袁崇煥對他不忠。因此,皇太極的反間計成了引爆線。即使沒有這個事件,袁崇煥也難以避免悲劇的命運。
袁崇煥被捕以后,部將祖大壽深恐牽連,率領部隊跑出了山海關。崇禎帝害怕這支明軍主力背叛,只好請袁崇煥寫信相勸。身陷囹圄的袁崇煥,以大局為重,親筆寫信要全軍官兵聽從朝廷命令,團結一心,堅持抗金,決不能因為他個人的生死而輕舉妄動,千萬不要危害抗金大業。祖大壽將袁崇煥的信向全軍官兵一宣讀,大家都被感動得失聲痛哭起來。將士們當天就回師入關,奮勇殺敵,希望能用戰功保全他們所敬愛的主帥的性命。
但是,一意孤行的崇禎皇帝,絲毫不為廣大明軍將士們的強烈呼聲所動,終于在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以“謀叛”的罪名,用磔刑(分裂肢體)將袁崇煥殘酷地殺害了。
袁崇煥依據 “和為旁著”的方針,通過議和施行緩兵之計,是完全正確的。作為兵部尚書,他沒有預料到后金繞道襲攻北京的可能,當然有失算之誤。但是,袁崇煥聞警即戰,飛馳回援,血戰后金,迫使后金退兵,功不可泯。
注釋
① 《明史·袁崇煥傳》。① 《清太祖實錄》,天命十一年二月。② 《明史·袁崇煥傳》。① 《明史·袁崇煥傳》。② 《明史·袁崇煥傳》。
上一篇:《虞允文》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袁崇煥》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