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政治詩為詩中之敗筆
熙寧九年(公元1076)以前的王安石,主要作為政治家活動于社會政治的大舞臺。與其經世致用的政治思想相適應,王安石在文學創作上也強調實用功能。他創作了大量政治詩以配合變法革新,其中有詠史以刺今的,有借寓言以托意的,還有直接針對社會問題發表意見的。這些詩絕大部分都缺乏審美性,拋棄了詩歌所要求的形象、情感等基本要求,全以單純、抽象的議論構制,充斥大量的典故,甚至不避生典、僻典。加之體制常為古體,篇幅較長,讀來令人興味索然。比如《省兵》一詩,完全是一份關于裁軍的意見書。全詩共二十八句,從省兵的危害談起,列舉了各種情況,以說明不可裁兵,繼而指出如果要裁兵,應首先富國強兵,提高軍隊戰斗力。全詩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如果作議論文看,倒非常合格。再如《兼并》一詩,斥責政府放任大地主搞土地兼并,以至民不聊生,國家財政也受到影響。作者從三代無兼并起筆,談無兼并之利;然后講兼并興起,諸害并作,通過對比,得出兼并必除的結論。說理嚴密、透辟。但是很難稱為一首詩,更不必說是好詩了。類似的作品在王安石的詩集中并非少數。它們被賦予了極強的政治內涵,具有無可辯駁的思想性,但在藝術上卻無可稱道。由此我們可以再次感受到片面強調“文以載道”、強調詩歌實用主義的弊病。
熙寧九年,王安石罷判江寧府,離開了汴京。政治生涯的結束對他的思想、生活態度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相應地影響到他的文學觀和文學創作。晚年隱居金陵后,他的詩風逐漸改變,內容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風格圓融和婉,黃庭堅稱賞為“清麗絕俗”。傳之后世膾炙人口的大都是這類作品。相比之下,前期的那些政治詩,只能稱為出色的政論,對于作為詩人的王安石來說,它們是創作失敗的記錄。其中因果很值得后人尋味。
上一篇:王安石變法憂憤而死
下一篇:王安石文藝觀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