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楊悲劇警策人心
清朝初年,圍繞一部新歷法“時憲歷”的頒行釀成一場論爭,兩起悲劇。原來,明代歷法一直沿用元代制定的大統歷和回回歷,年代已久,誤差很大。明末編成了《崇禎歷書》但未能頒行。清初,德國人湯若望把新歷法獻給順治皇帝。成功地預報了日月蝕,皇帝下令頒行,命名為“時憲歷”,同時委任湯若望為欽天監監正,掌管欽天監印信,選薦監員。湯若望修復了損壞的渾天星球儀、地平日晷等天文儀器,加強了天文觀測,傳播了西方天文學知識,培養了一 些天文觀測人員。但是清庭內的楊光先是宋儒理學派,他認為天主教義與儒學不合,對天主教傳教活動也很不滿。與此同時,他又不辨良莠,極力反對傳教士引進的西方科學知識。他寫了《選擇議》等奏文,彈劾湯若望私傳邪教,陰謀不軌。他不懂歷法,卻攻擊時憲歷和西方天文科學,痛哭流涕地說“寧可使中夏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順治死后,康熙年幼,大權掌握在權臣鰲拜手中。鰲拜與傳教士有矛盾,于是判處湯若望等人死刑,將湯逮捕下獄(后被赦免),而處決了欽天監官員李祖白等5人。楊光先被任命為欽天監,廢新歷不用。康熙親政后,命人觀測天象檢驗歷法,結果證明時憲歷確實好,又下令采用時憲歷。楊光先因而獲罪,本要重刑,因年老赦免,去職還鄉,他又惱又羞,暴死在回鄉途中。歷獄冤案平反。西法得到恢復,再查詢湯若望,此時也已病死。
湯楊二人以他們兩敗俱傷的悲劇警策人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只有實行開放政策,與世界不斷進行信息交換,能量互補,有無相通,引進、學習、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思想、理論成果,才能消除自身弊端,吸取外界營養,注入新鮮活力,自立世界之林。在世界之門洞開的時代,閉關鎖國的道路是死路一條。
上一篇:湯姆遜鋪設海底電纜
下一篇:汪士鐸的錯誤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