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托馬斯主義教育的宗教性
新托馬斯主義教育理論是一派以基督教的宗教學說為基礎的教育理論。新托馬斯主義是對中世紀托馬斯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或者說是一種“現代化”了的宗教哲學。20世紀30年代,一批教育家以托馬斯主義哲學為理論依據,反對以實用主義教育為核心的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提出屬于新傳統派的教育理論。其主要代表是法國的馬利坦(1882—1973)。
新托馬斯主義非常重視道德和宗教教育,這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當代西方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人們豐衣足食,不必再為柴米油鹽而憂心忡忡。但科學技術發展所形成的技術主義、物質主義風尚,使得人們專注于技術成就,追求物質享受,失去了對真理和道德信念的追求,精神世界極端貧乏,人們心中沒有信仰,道德普遍淪喪。馬利坦正是針對這種人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分裂的文明危機提出其教育思想的。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混亂復雜情況主要是“道德上的危機”,因此必須靠“道德力量的復興”來挽救“文明危機”和人性的“疫患”。他認為,要達到這一目標,僅靠知識教育是不夠的,他主張“對德行有很大幫助的是愛”,他要求從家庭之愛、兄弟之愛培養起,最后達到對上帝之愛而驅除個人的利己主義。他說:“上帝是人類的愛能夠歸宿的唯一具有人格的神,愛上帝也就包括懷抱著其他一切人,而從利己主義的自愛解放出來。……這就是愛能成為首要的道德箴言的原因。”
新托馬斯主義者提出,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養、發展與神性相統一的人性,應把每個人培養成“真正的基督徒”、培養成有用的公民,這種人有信仰、有道德。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的社會必定條條有序,安定平和。
與這種教育觀相應,在學習內容方面,新托馬斯主義者強調古典課程,尤其是宗教課程。馬利坦甚至還主張在校園里組織禮拜儀式,朗讀福音和祈禱詞。新托馬斯主義者還竭力調和科學與宗教的矛盾,認為“信仰與理性不但不可能相互抵觸,相反地,他們是互相幫助的。……理性樹立了信仰的根據,……信仰卻解放并保持理性使不發生錯誤,并且以種種知識豐富理性。”(《當代資產階級教育哲學》第94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這實際上是將宗教信仰凌駕于理性和科學知識之上。
新托馬斯主義教育的主要缺陷表現在試圖通過恢復宗教來解決現代社會的文明危機問題。馬利坦認為,現代社會之所以存在著精神失調、道德淪喪的問題,是由于人們背離了基督教,背離了基督教所提倡的人人愛上帝以及彼此相愛的道德原則,只有使宗教重新復興才能“拯救受威脅的文明”,“幫助新的秩序降臨”。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實際上,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根源于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中,不改變現存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只是通過宗教教育,進行勸善和愛的說教是無濟于事的。
上一篇:新大陸的血淚
下一篇:新批評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