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潘漢年
潘漢年(1906~1977),筆名亞靈、天長、水番三郎等,又因長期從事地下工作,曾用化名蕭開 (小K)、潘健行、胡星等。江蘇宜興人。作家、現代革命文藝運動的早期領導人之一。1924年參加創造社,主編《洪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前后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參與組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戰爆發前,又作為中共正式代表,到南京參加第二次國共合作談判。以后一直在上海、香港等地領導地下斗爭和開展統戰工作。曾任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主任、華中局社會部長等職。上海解放后,歷任市委副書記、第三書記和副市長等職。1955年7月蒙冤入獄。1982年8月,中共中央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有小說集 《離婚》等。
主要書齋號有: 聽車樓。
聽車樓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潘漢年來到上海,和葉靈鳳居住在繁華的霞飛路(今淮海中路)某幢小樓里。小樓臨街,室外馬路上喧嘩的車馬聲清晰可聞,于是他命其居室為 “聽車樓”。他在聽車樓中,接待同志,研討工作,編排稿件,可謂 “風聲雨聲車馬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他也經常在小樓中伏案寫作,緊密聯系當時的時局變化,在自己主編的《幻洲》《現代小說》等刊物上,以《聽車樓隨筆》為題,發表許多文筆犀利、深入淺出的雜文,文末又常署 “聽車樓”。一時 “聽車樓” 風靡滬上。在聽車樓里,他創作了不少構思別致的小說。他的小說集《離婚》,收入作品8篇,曾作為 “幻洲叢書” 之一,于1928年由上海光華書局出版。
潘漢年故居
上一篇:齋號趣談·潘中法
下一篇:齋號趣談·潘祖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