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評的誤區
二十世紀初,一種新的批評潮流在英美等文壇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在四十到六十年代的美國,它如日中天,幾乎占據了所有美國大學講壇,整整兩代美國學者接受了它的教育。這就是西方現代文學批評中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新批評派。
新批評派得名于美國文學批評家蘭色姆的《新批評》一書。它之所以稱“新”,是因為它徹底推翻了十九世紀傳統的實證主義批評理論體系,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傳統文學批評往往從作家傳記、書信等資料入手,注重考察作品與社會歷史背景的關系。新批評則認為作品是一個完整、獨立和封閉的客體。正如蘭色姆說的,“作品本身是自主的,為了自身的目的而存在。”文學并不是對現實的反映,現實僅僅提供素材,文學家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裁剪組合。所以,現實只是作家抽象經驗和情感的載體。新批評反對背離作品本體的批評模式,“批評應該是客觀性的活動,應該引證的是客體的本性。”(蘭色姆)。作品是個獨立而自足的世界,作者的主觀意圖無足輕重。同時,作品的思想藝術性也不以讀者的個人感受為基礎,它是客觀的。所以,文學批評首先要防止的,就是“意圖迷誤”和“感受迷誤”。新批評的具體實踐方法是“細讀法”,即對作品各組成部分及其復雜的結構關系作詳盡的分析和注釋。包括詞語的選擇、語氣、語法、暗示、象征,意象的組合、格律、比喻等,從而揭示出作品有機統一的內部結構及全部內含。
新批評對作品進行了深入的發掘,強調文學批評活動的科學性與客觀性,反對文學審美上的相對主義。它把文學提高到獨立,自足的地位,開創了文學批評的新時代。但是,新批評這場聲勢浩大的文學運動終于衰落,又是和它內部致命的弱點分不開的。新批評把從社會歷史、道德、心理、哲學等方面來研究文學的方法稱為外在的研究而加以排斥,并反對文學反映社會現實,這是它最嚴重的局限,文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社會活動,新批評卻人為地把作品從社會中割裂出來,孤立、靜止地加以研究,這其實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方法。新批評把作品當作一個自足的、封閉的客體來研究,根本無法解釋文學的傳播、影響、交流等活動;細讀法過于注重作品的局部細節,往往只運用于詩歌及短篇小說,對于鴻篇巨制,則捉襟見肘,難以把握。
上一篇:新托馬斯主義教育的宗教性
下一篇:新教徒互不配合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