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學·建國以來對“通鑒學”的研究(著作)
解放以后,國內學術界十分重視《通鑒》的研究和發展,1956年經由專家組織標點校勘的整理本《資治通鑒》問世,成為古往今來最完善的一個版本,其發行量超出以往的任何時代,學術界亦掀起研究《通鑒》的熱潮。自七十年代末,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學術研究開始進入到一個嶄新全盛的時期,“通鑒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一樣獲得迅速的發展,學術研究的水平不論就廣度還是深度,都達到了新的程度。
有關《通鑒》研究的著作,首先是《資治通鑒》本書的發行。繼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的點校本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華書局又幾次增印,使得該書更廣泛地流行。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長沙岳麓書社等又在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先后出版了《通鑒》的影印本和精裝本,如中華書局影印的即是1936年《四部備要》本,包括《目錄》三十卷在內。此外,除瞿蛻園、王仲犖等人的選譯本,六十年代又有苗敬選譯的《通鑒故事選譯》;進入八十年代,陸續出版了徐文選譯的《通鑒故事選譯》、張竹平等《通鑒故事選》、王夢樵《通鑒故事一百篇》、陳光崇和顧奎相《資治通鑒選讀》、施丁《資治通鑒譯注》(戰爭卷)、李慶《資治通鑒選譯》及李靖之《資治通鑒故事精華》等節譯選譯本,這對宣傳普及《資治通鑒》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至于專門介紹《通鑒》者,有馮惠民的《司馬光和〈資治通鑒〉》、王運生的《通鑒佳話》、鄧國屏的《資治通鑒故事鑒賞》、陳晨的《資治通鑒故事》等等。近年來社會上又一度熱衷于將古文譯成現代白話,《通鑒》今譯也出現不少版本。較早的是臺灣柏楊獨自完成的《現代語文版資治通鑒》巨篇(第1冊定名《白話譯本資治通鑒》),繼之有張宏儒、沈志華主編的全譯本《資治通鑒:文白對照今譯》,后有陳高華、王連升主持的《白話〈資治通鑒〉精華》,目前仍不時有新的譯本問世。1986年出版了第一部有關《通鑒》地理方面的工具書,即馮惠民等編寫的《通鑒地理注詞典》。介紹司馬光的文獻,主要有李紹連《司馬光的故事》、顧奎相《司馬光》、尚恒元等《司馬光軼事類編》等。這里特別值得提到的是著名史學家柴德賡所著《資治通鑒介紹》一書,此書1987年出版,是他于六十年代初在中央黨校為歷史專業學員系統講授《資治通鑒》而作,此書通俗易懂,但又全面系統,用不算長的篇幅介紹了司馬光及《通鑒》。由于作者常年研究,用功頗深,故介紹娓娓道來,極富權威性,是目前《通鑒》入門較為理想的一本讀物。
建國以后對《通鑒》和司馬光進行比較系統、注重學術研究且有一定力度的著作,也不斷出版問世,而尤以近十幾年來為多。1960年岑仲勉著《通鑒隋唐紀比事質疑》,作者傾注很大精力對隋唐部分與其他史籍參照互校,提出自己的見解。八十年代初又有蘇晉仁所輯《通鑒吐蕃史料》,這是從唐、后梁、后唐、后晉、后周五個朝代中輯出的吐蕃史料匯編,對研究這一時期吐蕃歷史狀況提供了較為集中的資料。1983年,馮惠民又撰成《通鑒嚴補輯要》,有敘論和輯要兩部分,并收集了與《通鑒補》有關的資料。1986年是司馬光逝世900周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根林點校的《司馬光奏議》,旋后中州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又分別出版司馬光年譜,前者定名《司馬溫公年譜》,系清人顧棟高編撰,劉光勝點校;后者定名《司馬光年譜》,明人馬巒初撰、顧棟高續成,馮惠民整理。季平撰著的《司馬光新論》,對他一生的政治思想、哲學觀點、學術見解以及主要事跡作了史實的辨證和理論上的探索。陶懋炳的《司馬光史論探微》則側重于對《通鑒》中的史評史論,進行分析和研究。宋衍申的《司馬光傳》也是這股研究熱潮中的一部力作。陳克明的《司馬光學述》敘述了司馬光的生活經歷、政治主張和他的哲學思想。最近又有張謙著《〈資治通鑒〉與中國政治文化》,利用《通鑒》來研究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蘊意及其優劣,具有較新的含義。總之,這些研究司馬光和《資治通鑒》的著作,都是在前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多視角、全方位的綜合探討,使“通鑒學”走向更深更廣的程度,標志著研究新階段已經到來。附帶一提的是,八十年代中期還分別出版了《〈資治通鑒〉叢論》和《司馬光與資治通鑒》論文專集,前者是為紀念《通鑒》成書900周年由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組織編寫的論文集,收文17篇,從不同角度對司馬光和《通鑒》展開論述,甚至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評價等都一并收錄。后者是將1984年在長春召開的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提交的論文匯編成集,選定23篇,與上書堪稱姊妹篇,所收與上書不同,分為研究方法、司馬光思想討論、《通鑒》及《考異》《目錄》、《通鑒》版本體例以及其他幾個部分。這兩部專集集中地反映了八十年代國內學術界研究司馬光及《資治通鑒》的成果和水平。
上一篇:先秦儒學(孔孟荀)·歷代對《論語》、《孟子》、《荀子》三書的考訂
下一篇:《唐律》學·民國時期的《唐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