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的傾斜
當代中國普通和專業音樂教育模式發端于本世紀初?!皩W堂樂歌”運動的展開不僅為我國確立了反封建的音樂格調,也為我們建立和培育了最初的音樂教材和教師。一大批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的青年,東渡扶桑,將西方音樂的火種引進我們在封建桎梏下沉睡了兩千多年的祖國大地,這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和音樂教育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遺憾的是,一種“矯枉過正”的思維模式,給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投下了輕視民族音樂的陰影。這批音樂家中的不少人認為,只有西洋音樂才能喚醒國民自由、民主和反封建的意識。這種思想甚至使象沈心工那樣深諳民族音樂文化的音樂家也把自己家傳的珍貴古琴賣掉。
中國現代的音樂教育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文化氛圍中起步的。中國第一所音樂院上海國立音樂院的課程設置幾乎完全接受了西洋音樂專業的制度和方法。在這里成長起來的中國最初的現代音樂人才,接受的是比較系統的西洋音樂技法和理論的啟迪,雖然他們還被要求學習一兩件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但學校音樂教育的天平已經傾向西方。如果說1919年成立的北大音樂研究會尚有古琴、昆曲和絲竹的存在,那么三、四十年代全盤西化的潮流則進一步占了上風。連肖友梅先生都在文章中寫道:“本來不能叫他做西洋音樂,因為將來中國音樂進步的時候還是和這音樂一般,因為音樂沒有什么國界的”。
應當承認,西方音樂在近三、四百年以來,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建立了完善而嚴密的理論體系和教育模式,走到了我們的前面。但是全盤引進西方的理論體系和教育模式、用西方音樂的價值觀念衡量和判斷中國音樂,仍就是偏頗甚至是荒唐的。中國傳統音樂及其理論博大精深,其中許多音樂現象用西洋音樂理論是絕難解釋的,這已為曾侯乙編鐘等考古發現和民間遺存所多次證明。
我們看到,輕視民族音樂教育的思想已經或仍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作用。有些現象足令我們三思并引起警覺。我們的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歌的比重很小,廣大的青年學生對土生土長的民歌越發陌生,他們更熟悉電聲和爵士鼓助威下的《信天游》,他們不知道中國音樂細微的節奏音韻變化往往就喪失在這種喧噪之中;高等音樂院校的音樂理論課,至今仍多以西洋音樂傳統的“四大件”為主,學生們往往并不清楚,這些理論不過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紀音樂實踐的概括和總結;現代學校的音樂教育把傳統的“口傳心授”批駁得體無完膚,但以定譜的、有經過系統整理的教材為主的教學方式,又很難把傳統音樂的本來面貌,完全展現在后人面前:學習二胡的學生,可以運指如飛地演奏《吉普賽人之歌》,可當他演奏《二泉映月》的時候,再也找不到阿炳當年的蒼涼和悲壯……
當然,重視民族音樂教育,并不意味著食古不化、沉迷老調,更不意味著拒絕學習其它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只是,我們不能用“以洋代中”來取代“洋為中用”,以照搬來代替借鑒和吸收。正確而健全的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應該是容納百川、自成一路,以自己光輝燦爛的音樂積淀和獨樹一幟的教學體系,屹立于世界音樂文化之林。
上一篇:音樂天才的悲哀
下一篇:音樂民俗學家——作曲家巴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