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惠山·樓臺煙雨惠山寺
惠山寺是江南現存最古的名剎之一,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時期。歷來名山出古寺,惠山寺自然依惠山而名。惠山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稱,明代秦光啟在三茅峰書刻“三吳第一山”。惠山有九峰,如長龍臥地,故蘇軾有詩曰:“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頭。”惠山在古代有很多名稱:《老子》稱西神山,《漢書》稱歷山,《隋書》稱九龍山,《吳地記》稱華山,陸羽《惠山寺記》又稱斗龍山、古華山。自晉代西域僧人慧照來此設壇,始稱慧山,慧照就是惠山寺的開山禪師。慧、惠通音,俗稱惠山,以山多泉,又稱惠泉山。因山名更替,寺也先后稱“歷山草堂”、“華山精舍”等,梁大同三年正式定名為惠山寺。地處名山,傍依名泉,惠山寺自唐朝起就香火旺盛,詩人墨客題詠不絕。宋蘇舜欽有《無錫惠山寺》詩:“古寺名傳唐相詩,三伏奔進予何知。青山相照翠會合,殿閣對起涼參差。清泉絕無一塵染,長松自是拔俗姿。二邊羌胡日斗格,釋子晏坐殊不知。”
巍巍古華山
游惠山寺須從五里香塍開始,“五里香塍”橫額在惠山直街東端,正面磚刻“五里香塍”,背面篆書“九峰翠嶂”。取名香塍有兩層含義:明清時代從西門吊橋到惠山一段路,朝山進香者不絕,一路香煙繚繞;元明之時,此地沿路喬木古藤,飛橫連閣,路邊遍植楊樹桃樹,有“一枝楊柳一枝桃,紅綠相映五里遙”之句。由此街西行,即可見惠山寺拱形大洞門,“古華山門”四個金字閃閃發光。這原是古剎惠山寺的頭山門,莊重古樸。拱門反面磚刻“勝地名泉”四字,斜背錫山頂上的龍光塔。從此進門,“惠山寺”金字匾額,高懸于雄偉壯麗的金剛殿上,殿另一面,還有“江南第一山”匾額,為當代名畫家李可染所書。向內看,一條筆直的大道,跨過小橋、方池、二山門,一層高過一層,伸向惠山寺深處。清晨薄霧,半云半霧,更有“煙姿入樓遠”的境界。山門前有一聯云:“大哉王言,山為第一泉第二;巍然廟貌,祠以教孝寺教忠。”為晚清知縣廖綸所作。另有一聯云:“地鄰五里香塍,樓閣重建,大好林泉都入畫;我愛九峰勝境,溪山依舊,無邊風月更怡情。”這二聯,把惠山寺氣概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
山門邊有古石幢一對:南側為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北面為宋普利院大白傘蓋神咒幢。唐幢是唐乾符三年白鹿山人李端符建并書,高5.16米;宋幢是無錫邑人劉元規等建,高5.23米。石幢由幢頂、幢身、幢座三部分組成,幢身系八角形石柱,書刻佛教經文并附有建幢緣由的序跋和執事僧姓名等記事。兩幢分別用十五塊大小不一的圓形湖石疊成,并有“蓮瓣云龍花紋”,佛經字跡依稀可辨。金剛殿前有日月池,上架香花橋,亦本于佛經。日月池又名血河池,鑿于474年;香花橋古色古香。佛經上說:信佛升天,進入無量壽國之天;日月飛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樂相迎。故橋上刻石門兩扇,云龍盤旋,一啟一閉,善男信女可進開啟著的佛門,如是惡人,佛門則關閉不納,即所謂佛門半開,有緣進來。
小池開金蓮
過惠山寺二門,御碑亭前,又有一石砌方池,池上跨一精致石橋,橋下有略帶紫色的碧葉隨水漂浮,葉隙出水的嫩梗上,點綴著朵朵黃花,這便是有名的金蓮,池因而叫金蓮池。金蓮池建于南北朝,頗具神話色彩,據陸羽《惠山寺記》載:“南朝劉宋元徽中年,沙門僧顯,過江住京師彌陀寺,后入吳地,憩華嚴精舍。”又說“華山有方池,池中千葉蓮花,系僧顯所植”。后來傳說這個和尚,吃了金蓮,坐在蓮花池中成仙去了。當時認為千葉蓮花天下有三:一在華山,二在廬山,三在惠山。現在池中的金蓮,花似蓮而較小,如水仙,色黃而香,無實,其葉如荇。金蓮池的水來自二泉,水質清洌,古代常有婦女漂紗,故又稱濾塘和浣沼。唐朝許渾曾有“兩眼流泉清戶牖,九龍飛雨灑欄桿,浣紗女弄金池影,聽法鳥啼施食盤”之句。明王達作詩曰:“芳池水綠魚翻藻,翠葉田田露華曉。花開萬朵出金蓮,玉澗珠欄互相繞。僧言此言天下無,宛如明鐙燦仙壺。山中五月蕭鼓寂,并傍薰風成畫圖。”宋蘇舜欽曾流寓于此。
池上金蓮橋,建于宋代。橋身東西向,為三孔石梁橋。長10.7米,寬3.4米,由十二塊石梁分三排架成。兩端橋臺及中間橋墩,分別雕刻著四個魚首和四個螭首,古說龍生九子,各各不同,螭首喜水,故立橋頭。橋面兩側的華版石上,雕刻著宋代典型的“纏枝牡丹間花生”圖案。兩側石欄由蓮花、望柱、透空石欄板組成,欄板雕尋杖、荷葉、凈瓶。橋身略呈孤形,整個石橋造型優美、勻稱、穩固,雕飾華麗,為江蘇省現存宋代石橋之一。橋孔南側華版,鐫有“懋德堂李府”字樣,惠山寺曾由宋欽宗賜給丞相李綱作功德院,“李府”可能與李綱家族有關。
松子打石床
晚唐詩人皮日休作《惠山聽松庵》,詩曰:“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峰起,松子聲聲打石床。”在大同殿前濃蔭如蓋的古銀杏樹下,有一座樸實無華的石柱六角小亭,內有一塊表面平坦光滑的長方形大石,一端翹起,石質堅潤,呈暗紫色,可坐可臥,故稱“聽松石床”或“偃人石”。此石是唐代遺物,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負盛名于世。石南端鐫有“聽松”二字,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大詩人李白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所書。據載,石床側有大松二,唐寶歷二年(826),飭選競渡牛尾舟,擬伐松為之,是夕大風,松呼嘯如哀鳴,遂奏免。
民間傳說,宋時金大將兀術被岳飛戰敗,誤以為此石可以聽“宋”,故躺在石上心驚肉跳地小憩。忽然風聲颯颯,松濤滾滾,猶如萬馬奔騰,兀術以為岳家軍追到,驚恐萬狀,滾下石床,因用力過猛,石床邊上竟被他按出一個手掌印、抓出三條指甲痕來,如今石上痕跡猶存。又有傳說聽松石是一塊仙石,人不論高矮,偃臥于石上,石床會自動伸縮。不想后來有個孕婦睡在石上,既有大人,又有小人,石床無可適從,從此失去靈驗。
聽松石亦禪亦仙,故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明代無錫人邵寶,自號二泉先生,曾題了一首質樸有禪意的小詩:“汲水洗石床,上有唐時字,不用太分明,恐損莓苔翠。”無錫民間音樂家華彥鈞曾據此石譜成《聽松》樂曲。
竹爐煮清茗
惠山寺云起樓下,有敞廳三間,名曰“竹爐山房”。此廳原為惠山寺彌陀殿,房以爐名,已是明神宗萬歷己未年的事了。相傳明太祖朱元璋訪惠山寺,詩僧性海以竹為爐,煮茶相待。朱元璋喝后覺得甘芳可口,別具風味,便問:這是什么茶?用的什么水?如何煮成?性海答道:“雪浪山上雨前茶,若冰洞中二泉水,三片竹葉煮新茗。”朱元璋聽了大為高興,隨口說道:“老和尚,你成仙了。”后性海果真登仙而去。傳說雖然離奇,性海發明竹爐卻是實有其事。當年性海常與官宦名流交往,名聲很大,特請湖州竹匠精工制作了一個竹爐,高不盈尺,里面填土,爐心裝銅柵,形如道家乾坤壺。性海用松枝燒煮二泉水泡茶,招待文人雅士。不少名流為竹爐作畫題詩,有“明朝第一竹”之稱的無錫畫家王紱特畫《竹爐煮茶圖》和《晴雨竹圖》,并題五七言詩各一首,七言詩曰:
《樓臺煙雨惠山寺》古詩句出處:僧館高閑事事幽,竹爐茶具淪清流。氣蒸陽泉三春雨,聲帶湘江兩岸秋。玉臼夜敲蒼雪冷,翠瓶清引碧云稠。禪翁托此重開社,若個知心是趙州。不久,四卷的《竹枝圖卷》誕生了。1595年,修建“愚公谷”的鄒迪光正式將彌陀殿更名為“竹爐山房”。后山房及《竹爐煮茶圖》皆毀于火。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惠山重題“竹爐山房”,還仿王紱筆意補畫《竹爐煮茶圖》,并作詩多首。后來邑人秦緗業在上海找到乾隆御筆圖,無錫華翼倫拿出家藏《翠竹春》,再建山房,將圖卷和題詠刻于“雨秋堂”壁上。現雨秋堂壁上嵌有王紱《晴雨竹》、乾隆御筆《竹爐煮茶圖》和其他明清詩篇、題記三十八塊。今日竹爐山房雖無竹葉煮新茗之雅事,卻無法不憶及這段翰墨佳話。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沈陽之旅·遼陽·梁水遺史關東古城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紅梅公園·樓臺勝跡山水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