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智多謀的政治家趙普
趙普(公元922~992年),字則平。原籍幽州薊縣 (今天津薊縣),他的父親趙迴 (一作迥)攜帶全族遷居常山 (今河北正定),不久又遷居洛陽。
后周顯德初年,趙普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先在永興軍節度使劉詞手下任從事。顯德三年 (公元956年),周世宗柴榮率趙匡胤等親征南唐,趙匡胤攻下滁州 (今屬安徽)后,宰相范質推薦趙普任滁州軍事判官,從此結識了趙匡胤。通過接觸,趙匡胤發現趙普是個難得的奇才,走到哪里就把趙普帶到那里。趙匡胤領同州節度使時,聘趙普為推宮; 趙匡胤移鎮宋州 (今河南商丘) 時,又請朝廷任命趙普為自已的掌書記。
宋朝建立后,趙普先任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后升兵部侍郎、樞密副使、樞密使。乾德二年 (公元964年) 開始擔任宰相,為時近十年。開寶六年 (公元973年),降為河陽三城 (在洛陽北黃河上) 節度使。
宋太祖去世,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繼位,趙普被調回京師。太平興國六年 (公元981年),又起用趙普為相。
宋太宗曾先后封趙普為梁國公、許國公、魏國公,死后追封為真定王。宋真宗曾追封趙普為韓王。
趙普是一位足智多謀的政治家。他成功地為趙匡胤策劃了奪取政權的陳橋兵變。顯德六年六月,周世宗病逝,他的兒子柴宗訓繼位,年僅7歲。這時,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總領禁軍,統率出征部隊,抓緊進行奪權活動。趙普積極為之謀劃。顯德七年正月初一,趙普等先派人給朝廷送來情報,說契丹和北漢聯兵進攻后周。當時宰相范質不明真相,急命趙匡胤率軍北上抵抗,趙匡胤的軍隊開到開封東北40里的陳橋驛,不再前行。趙普等人又讓人在軍中散布議論說,當今皇帝幼小,不能親政,不如先立殿前都點檢為天子,然后再北征。正月初四日黎明,便在陳橋驛演出黃袍加身的鬧劇。接著回兵開封,迫使后周小皇帝退位,正式宣布建國大宋。
北宋建國之初,它的統轄范圍只是繼承后周領土,主要占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在它的北方有契丹人建立的力量強大的遼國,以及遼國保護下的北漢。在它的南邊,有后蜀、南唐、南漢、吳越、荊南、湖南等封建割據政權。趙匡胤有志統一全國,但是先平定北漢,還是先遠征南方,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同趙普商量。趙普說,北漢是北方邊疆的屏障,如果消滅了北漢,遼國的威脅就由北宋一家獨當,不如暫留北漢作為緩沖,等削平南方諸國后再說,北漢這塊彈丸之地,絕對不會逃出宋軍的手掌。從而,確定了統一全國的 “先南后北” 的戰略方針。
從建隆三年 (公元962年)起,宋朝開始進行統一戰爭。在趙普的策劃下,乾德元年 (公元963年) 削平荊南和湖南,乾德三年滅掉后蜀,開寶四年 (公元971年) 滅掉南漢。開寶八年,南方各國中實力最強的南唐也被北宋消滅。但趙匡胤并未看到國家的最后統一就去世了,剩下的工作由他弟弟宋太宗完成。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 (公元978年),吳越錢俶 “納士”。第二年又滅掉北漢。趙普和趙匡胤制定的統一全國的計劃基本完成。
北宋建立后,如何鞏固政權,避免像五代各王朝一樣短命,是趙匡胤著重考慮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建隆二年,他問趙普:“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趙普答道: “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趙匡胤都采納了。
在財權、兵權和行政權這三權中,兵權至關重要,所以首先解決兵權。建隆二年七月,先演出了“杯酒釋兵權”一幕,朝廷以高官厚祿、良田美宅為條件,在酒席上收回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從乾德元年起,對幾十個異姓王和節度使,又利用死亡、遷徙和退休等機會,分別以文官代替;實在不好辦的,就暗示他們自已交出兵權。
唐末以來,節度使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乾德二年,根據趙普建議,下令各地將所有賦稅,除留下必要費用以外,一律上繳京師,并設轉運使掌管各路財賦,取消了節度使賴以驕橫的物質條件。同時又收回節度使統領數州的權力,讓各州直屬中央。中央派文臣京官任知州,三年一換。這些措施,使中央對地方的權力大為加強。
對中央機構,在趙普建議下,也進行了調整。把原來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使宰相只有行政權,另設樞密院管軍事,又設三司使(鹽鐵、戶部、度支稱三司)管財政。他們都對皇帝負責。并加強對司法權的控制,除刑部外,又設審刑院和大理寺,讓三者互相制約。
趙普注意法治。宋初的刑律基本沿用后周的《刑統》,已不適應當時形勢需要。建隆三年朝廷派工部尚書竇儀主持修訂《宋刑統》,后經趙普裁酌分為30卷(另目錄1卷),共12篇,502條,頒行天下。這是宋代一部有名的刑法大全。
縱觀趙普的一生,在宋太宗時期雖然兩次擔任宰相,但時間不長,建樹也不大,他的主要成就在太祖時期。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卷七《佐命元臣》條中將趙普與漢代的蕭何和唐代的房玄齡相提并論,并說: “趙韓王佐藝祖,監方鎮之勢,削支郡以損其強,置轉運、通判使掌錢谷以奪其富,參命京官知州事以分其黨,祿諸大功臣于環衛而不付以兵,收天下驍銳于殿巖而不使外重。建法立制,審官用人,一切施為,至于今是賴。”這個評價是比較中肯的。
上一篇:象數學家邵雍
下一篇:近代實業家、“洋灰王”王錫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