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人物故事小傳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孝文帝之孫,清河文宣王亶之子,母胡妃。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生,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卒,終年28歲。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迫于高歡挾持,逃至關中。高歡玄元善見為帝,改元天平,遷都至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孝靜帝元善見即位僅11歲,一切聽命于高歡。高歡居晉陽,把持東魏大權,此間東、西魏連年大戰,民不聊生。高歡死后,其子高澄專權,混亂情況依舊,大將侯景叛逃南梁。高澄派人痛毆孝靜帝,罵曰:“朕、朕、狗腳朕!”高澄欲奪帝位而未遂,被膳奴蘭京刺死。其弟高洋掌權。高洋初封丞相,齊王,后代魏稱帝,廢孝靜帝而建立北齊政權,改元天保。高洋貶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為中山王,次年底殺之,東魏僅存16年便滅亡。孝靜帝死葬鄴西漳北,謚曰孝靜皇帝。
[正史]
孝靜皇帝,諱善見,清河文宣王亶之世子也,母曰胡妃。永熙三年,拜通直散騎侍郎,八月,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帝既入關,齊獻武王奉迎不克①,乃與百僚會議,推帝以奉肅宗之后,時年十一。
冬十月丙寅,即位于城東北,大赦天下,改永熙三年為天平元年。庚午,以太師、趙郡王諶為大司馬,以司空、咸陽王坦為太尉,以開府儀同三司高盛為司徒,以開府儀同三司高昂為司空。(略)
二年春正月,寶炬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擁部來降,齊獻武王迎納之,賑其廩食②。己巳,詔以齊獻武王為相國,假黃鉞,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余悉如故。王固讓不受。(略)
武定五年春正月丙午,齊獻武王薨于晉陽,秘不發喪。辛亥,司徒侯景反,潁州刺史司馬世云以城應之。景入據潁城,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等。遣司空韓執,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賀拔勝、可朱渾道元,左衛將軍劉豐等帥眾討之。景乃遣使降于寶炬,請師救援。寶炬遣其將李景和、王思政帥騎赴之。思政等入據潁川,景乃出走豫州。乙丑,蕭衍遣使朝貢。二月,侯景復背寶炬,歸于蕭衍。衍署景河南大將軍,承制。(略)
秋七月戊戌,詔贈王假黃鋮、使持節、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璽紱、辒輬車、黃屋、左、前后羽葆、鼓吹、輕車介士,兼備九錫之禮③,謚曰獻武王。以齊文襄王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勃海王。壬寅,詔王攝理軍國,遣中使敦諭。八月,齊文襄王入朝,固辭丞相,詔復授大將軍,余如故。甲申,葬齊獻武王于鄴城西北,車駕祖于漳濱。九月,齊文襄王還晉陽。辛酉,蕭衍遣其兄子貞陽侯淵明帥眾冠徐州,堰④泗水于寒山,灌彭城,以應侯景。(略)
七年春正月戊辰,蕭衍弟子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蕭正表以鐘離內屬,封蘭陵郡開國公、吳郡王。三月丁卯,侯景克建業,還以蕭衍為主。衍弟子北兗州刺史、定襄侯蕭祗,相譚侯蕭退來降。衍江北郡國皆內屬⑤。
夏四月,大行臺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遇暴風,溺水死。甲辰,詔以齊文襄王為相國、齊王,綠綟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食冀州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五郡,邑十五萬戶,余如故。王固讓。是月,侯景殺蕭衍,立子綱為主。五月,齊文襄王帥眾自鄴赴潁州。(略)
秋七月,齊文襄王至自南討,請宥思政之罪。八月辛卯,詔立皇子長仁為皇太子。齊文襄王薨于第,秘不發喪。(略)
八年春正月辛酉,帝為齊文襄王舉哀于東堂。(略)五月甲寅,詔齊王為相國,總百揆,封冀之勃海、長樂、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間、高陽、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二十萬戶,備九錫之禮,以齊國太妃為王太后,王妃為王后。丙辰,詔歸帝位于齊國,即日遜⑥于別宮。
齊天保元年五月己未,封帝為中山王,邑一萬戶;上書不稱臣,答不稱詔,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時副車;封王諸子為縣公、邑各一千戶;奉絹三萬匹,錢一千萬,粟二萬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頃,園一所;于中山國立魏宗廟。二年十二月己酉,中山王殂,時年二十八。三年二月,奉謚曰孝靜皇帝,葬于漳西山崗。其后發之,陵崩,死者六十人。
帝好文學,美容儀。力能挾石獅子以逾墻,射無不中。嘉辰宴會,多命群臣賦詩,從容沉雅,有孝文風。齊文襄嗣事,甚忌焉,以大將軍中兵參軍崔季舒為中書黃門侍郎,令監察動靜,小大皆令季舒知。文襄與季舒書曰:“癡人復何似?癡勢小差未⑦?”帝嘗與獵于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后呼帝曰:“天子莫走馬,大將軍怒!”文襄嘗侍飲,火舉觴曰:“臣澄勸陛下酒。”帝不悅,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朕!朕!狗腳朕!”文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明日,文襄使季舒勞帝,帝亦謝焉。賜絹,季舒未敢受,以啟文襄,文襄使取一段。帝束百匹以與之,曰:“亦一段耳!”
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泰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常侍侍講荀濟知帝意,乃與華山王大器、元瑾密謀,而作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動,以告文襄。文襄勒兵入宮,曰:“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邪!”將殺諸妃嬪。帝正色曰:“王自欲反,何關于我。我尚不惜身,何況妃嬪!”文襄下床叩頭,大啼謝罪。于是酣飲,夜久乃出。居三日,幽帝于含章堂,大器、瑾等皆見烹于市。
及將禪位于文宣,襄城王旭及司徒潘相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琛等求入奏事。帝在昭陽殿見之,旭曰:“五行遞運⑧,有始有終。齊王圣德欽明,萬姓歸仰。臣等昧死聞奏,愿陛下則堯禪舜。”帝便斂容答曰:“此事推挹已久,謹當遜避。”又云:“若爾,須作詔書。”侍郎崔劭、裴讓之奏云:“詔已作訖。”即付楊愔,進于帝,凡十條。書訖,帝曰:“將安朕何所?復若為而去?”楊愔對曰:“在北城別有館宇,還備法駕,依常仗衛而去。”帝乃下御座,步就東廓,口詠范蔚宗《后漢書贊》云:“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所司奏請發,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欲與六宮別,可乎?”高隆之曰:“今天下猶陛下之天下,況在后宮。”乃與夫人妃嬪已下訣,莫不欷歔掩涕。嬪趙國李氏誦陳思王詩云:“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皇后已下皆哭。直長趙德以故犢車一乘候于東上閤,帝上車,德趨上車持帝。帝肘之曰:“朕畏天順人,授位相國,何物奴,敢逼人!”趙德尚不下。及出云龍門,王公百僚衣冠拜辭,帝曰:“今日不減常道鄉公,漢獻帝。”眾皆悲愴,高隆之泣灑。遂入北城下司馬子如南宅。及文宣行幸,常以帝自隨。帝后封太原公主,常為帝嘗食以視護焉。竟遇酖⑨而崩。
《魏書·孝靜紀》
[注釋]
①不克:不成功。②廩食:由官庫發放糧餉。③九錫之禮:帝王登基時的禮儀。④堰:筑壩。⑤內屬:歸附。⑥遜:讓位。⑦小差未:相差不多。⑧五行遞運: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⑨酖:毒死。
[相關史料]
梁武帝太清元年,東魏靜帝美容儀,膂力過人,能挾石獅子逾宮墻,射無不中,好文學,從容沉雅,時人以為有孝文風烈,大將軍澄深忌之。始,獻武王自病①逐君之丑,事靜帝禮甚恭。事無大小必以聞,可否聽旨。每侍宴,俯伏上壽。帝設法會,乘輦行香,歡執香爐步從,鞠躬屏氣,承望顏色,故其下奉帝莫敢不恭。及澄當國②,倨慢頓甚,使中書黃門郎崔季舒察帝動靜,大小皆令季舒知之。帝嘗獵于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后呼曰:“天子勿走馬,大將軍嗔③。”澄嘗侍飲酒,舉大觴屬帝曰:“臣澄勸陛下酒。”帝不勝,忿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澄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帝三拳,奮衣④而出。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常侍侍講潁川荀濟知帝意,乃與祠部郎中元瑾、長秋卿劉思逸、華山王大器、淮南王宣洪、濟北王徽等謀誅澄。乃于宮中作土山,開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以告澄。澄勒兵入宮,見帝,不拜而坐曰:“陛下何意反?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邪?此必左右妃嬪輩所為。”欲殺胡夫人及李嬪。帝正色曰:“自古唯聞臣反君,不聞君反臣。王自欲反,何乃責我?我殺王則社稷安,不殺則滅亡無日。我身且不暇惜,況于妃嬪!必欲弒逆,緩速在王。”澄乃下床叩頭,大啼謝罪。于是酣飲,夜久乃出。居三日,幽⑤帝于含香堂。壬辰,烹濟等于市。(略)三年八月癸巳,澄死問漸露,東魏主竊謂左右曰:“大將軍今死,似是天意,威權當復歸帝室矣。”甲午,洋入謁東魏主于昭陽殿,從甲士八千人,登階者二百余人,皆攘袂扣刃,若對嚴敵。令主者傳奏曰:“臣有家事,須詣晉陽。”再拜而出。東魏主失色,目送之曰:“此人又似不相容,朕不知死在何日!”(略)簡文帝大寶元年春正月戊辰,東魏進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齊郡王。三月庚申,東魏進丞相洋爵為齊王。丙辰,司空潘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琛等求入啟事,東魏孝靜帝在昭陽殿見之。亮曰:“五行遞運,有始有終,齊王圣德飲明,萬方歸仰,愿陛下遠法堯、舜。”帝斂容曰:“此事推挹⑥已久,謹當遜避。”又曰:“若爾⑦,須作制書。”中郎崔劼、裴讓之曰:“制已作訖。”使侍中楊愔進之。東魏主既署,曰:“居朕何所?”愔對曰:“北城別有館宇。”乃下御座,步就東廊,詠范蔚宗《反漢書贊》曰:“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所司請發,帝曰:“朕欲與六宮別,可乎?”高隆之曰:“今日天下猶陛下之天下,況在六宮。”帝步入與妃嬪已下別,舉宮皆哭。趙國李嬪誦陳思王詩云:“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直長趙道德以故犢車一乘候于東閣,帝登車,道德超上抱之,帝叱之曰:“朕自畏天順人,何物奴敢逼人如此!”道德猶不下,出云龍門,王公百僚拜辭,高隆之灑泣。遂入北城,居司馬子如南宅,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璽綬,禪位于齊。戊午,齊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己未,封東魏主為中山王。(略)二年。齊主每出入,常以中山王自隨,王妃太原公主恒為之嘗飲食,護視之。冬十二月,齊主飲公主酒,使人鴆中山王,殺之,并其三子,謚王曰魏孝靜皇帝,葬于鄴西漳北。其后齊主忽掘其陵,投梓宮于漳水。齊主初受禪,魏神主悉寄于七帝寺,至是亦取焚之。
《通鑒紀事本末·高氏篡東魏》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冬十月,丞相歡至洛陽,又遣僧道榮奉表于孝武帝曰:“陛下若遠賜一制,許還京洛,臣當帥勒文武式清宮禁⑧,若反正無日,則七廟不可無主,萬國須有所歸,臣寧負陛下,不負社稷。”帝亦不答。歡乃集百官耆老,議所立。時清河王亶出入已稱警蹕⑨,歡丑之⑩,遂立清河世子善見為帝,謂亶曰:“欲立王,不如立王之子。”丙寅,孝靜帝即位于城東北,時年十一。(略)丞相歡以洛陽西逼西魏,南近梁境,乃議遷鄴,書下三日即行。丙子,東魏主發洛陽,四十萬戶狼狽就道,收百官馬,尚書丞郎已上非陪從者,盡令乘驢。
《通鑒紀事本末·魏分東西》
〔注釋〕
①自病:自己感到不安,恐懼。②當國:執掌國家大權。③嗔:發怒,怪罪。④奮衣:甩衣,生氣的樣子。⑤幽:關押,軟禁。⑥推挹:拖延。⑦若爾:如果這樣。⑧式清宮禁:清理朝中的異己勢力。⑨警蹕:擺出帝王出入的儀仗。⑩丑之:厭惡。
上一篇:《(南)唐烈祖李昪》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南)唐烈祖李昪》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樂毅》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樂毅》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