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中包含獨特的科學精神
這是一個長久被人們忽略的問題,十分可惜。有人只承認西方近代的科學精神(從牛頓開始),否認中華有自身獨特的科學精神。現在已到應加以澄清的時候了。
2015年12月7日下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在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用中文發表了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禮物》的講演,其中闡述了中國的科學精神。
在中國古代的許多醫學典籍中都有關于青蒿治病的記載。至于如何從植物中提取青蒿素,制作成為適合人用的藥物,需要科學家們進行研究。經過屠呦呦及其團隊的反復試驗,得到從青蒿素中提取抗瘧成分的啟示,制成了藥品,在非洲和其他地區使用,取得了很大療效。屠呦呦在講演中說:“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歷程,我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于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
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世界對中國科學精神的認定和贊揚。
中國第一部編于戰國時代、在西漢時期寫定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托名黃帝撰,實際是戰國時諸多醫學家共同完成的,包括《素問》《靈樞》兩大部分,共18卷,162篇。《素問》的內容偏重中醫人體生理、病理學、藥物治療的基本理論。《靈樞》主要論述針灸理論、經絡學說和人體結構等。
《黃帝內經》中有陰陽五行學說、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還有法家的若干見解。此外,名家、兵家等的某些成分也被吸納,體現了博采眾家之長的特色,說明中國醫藥學是百家之學的融會貫通。
2015年1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其中說:“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可見人們要全面理解中華文明,需要研究和闡述中國古代的科學精神。
司馬遷的名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司馬遷傳》)。在“天人之學”中包含有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從天文歷算、中醫藥學、古地理學、古化學、古建筑學中都可看到“天人之學”的卓越成果。中華文明中有自己獨特的科學精神,這是必須加以肯定的。
上一篇:與唐、吐蕃錯綜復雜的關系(一)南詔與唐朝的關系
下一篇: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