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不絕的廣陵散
嵇康字叔夜,是魏晉時的名士。他和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其實他們是反對虛偽禮教和禮法,對所處時代的黑暗不滿的文人,以佯狂縱酒而玩世。而嵇康尤其個性剛烈,竟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魏晉之交,魏王室已經沒落,司馬懿父子趁機篡奪政權,后來建立了晉王朝。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他們提出了“名教”,即“定名分,設教化”,用此來統治天下,使人民臣服。嵇康對此非常不滿,針鋒相對地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提出了“非圣無法”,對古代圣賢采取一種譏嘲的態度,“輕賤唐虞而笑大禹”,“非湯武而薄周孔”,公開地反對司馬氏集團。為了表示他與司馬氏政權的勢不兩立,他的好友山濤舉薦他做官時,他不惜與之斷交,并寫下了著名于世的《與山巨源絕交書》,語言尖銳深刻,雖在痛罵山濤,卻針對著司馬氏統治下的虛偽、殘酷的政治。
對待司馬氏集團的人,他更是毫不留情面。有一次,司馬氏派心腹鐘會去拉擾他,當時嵇康正在柳樹下鍛鐵,他正眼也不瞧鐘會一眼,仍然揚槌不止,傍若無人。良久,鐘會訕訕地告辭,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只好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鐘會因而記恨在心,后來向司馬氏上言道:“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性,不為物用,無益于今,有敗于俗……今不誅康,無以清王道”。司馬氏于是采納了他的意見。
嵇康在當時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據《晉書》記載,嵇康將要被殺時,三千名太學生不顧危險,請求把他作為他們的老師,以免除他的死罪。然而統治者是容不下這種“非湯武而薄周孔”的禮教的叛逆者的,最后終于以羅織的“不孝”罪名殺害了他,死時年僅四十歲。
嵇康精研音律,寫過《琴賦》和《聲無哀樂論》,并且精操《廣陵散》。臨刑前,嵇康從容地奏完一曲《廣陵散》,接著撫琴而嘆曰:“廣陵散于今絕矣!”后來,他的朋友向秀在經過嵇康山陽的舊居時,聽見笛聲,懷念嵇康,寫下了《思舊賦》:“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托運遇于領會兮,寄余命于寸陰。”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便說這篇賦由于當時政治的極端黑暗和恐怖,幾乎是剛開始便結束了。
千百年后,當人們回想起這位剛腸疾惡的文人時,似乎還能聽到廣陵散那凄愴的不絕的余音。
上一篇:影星的文化水
下一篇:意大利法西斯對教育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