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星的文化水
某大學一間異常寬敞的階梯教室。聽講的大多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教授、講師、助教;講課的是某電影學院的一位中年女教師。課題是她的老本行:電影表演。你聽,她眉飛色舞地開了腔:
“演員的表演要抓感覺,比如說吧,那武松騎著馬直奔景陽岡……”“?。武松什么時候騎馬上景陽岡!”臺下聽講的人驚愕了。他們始而竊竊私語,繼而坐立不安,越聽越不是味,終于紛紛離席退場。教室里只剩下幾位酣然入睡和礙于情面而堅守崗位的老者。
——“想不到電影圈里有人竟這等水平。連電影學院的教師都這樣,那演員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 “怪不得我國電影總體水平上不去,靠這些人拍片,能不出臭片子嗎!”
要說電影圈里沒人才,也委實冤枉。老、中、青三代人中都不乏多才多藝、才華橫溢、處處冒靈氣的人才。但電影界,尤其是演員隊伍文化素質低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我們的影星也有了不少長進,你看,那一幅幅明星照顯然已不那么拘謹,其“暴露”的膽量和程度,并不比外國影星差。但仔細端詳,眉宇間,總覺得缺少點“味道”,除了肉的袒露和忸怩作態外,臉上,眼睛,則蒼白得很。
要知道,演員的臉,就是影視的視覺語言,它告訴觀眾的要比對白多得多。有位享譽世界影壇的意大利導演費里尼就曾說過,“我為自己的影片尋找富有表現力的面孔,要讓他們一出現在銀幕上就能說明一切。”
面孔的表現力是內在素養的反映。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演員來體現的。行家們稱贊鄭振瑤”很有文化地演了一沒有文化的宋媽”,是因為演員準確而細膩地挖掘出《城南舊事》中那個保姆的文化心理。倘若換一個沒有文化素養的人去演,她只能“展現”,而不會“挖掘”。演員和藝術家的界限就在這里。
許多演員,扮演個“痞子”類的角色,或街頭小妞時,還算稱職,不必導演怎么引導就能入戲。這樣的戲,臨時找個群眾演員就能充當,何必非專業不可!但是影片中不能只是“痞子”和小妞,一旦需要知識型,需要大家閨秀,需要宋氏三姐妹那樣的扮演者,稱職的能有幾位?
著名電影評論家鐘惦斐曾說:“七分文化,三分電影。”這話對所有與影視有關的人來說,都是金玉良言。有些影片檔次不高,其源在于拍片人的藝術素養不高。李小龍的“功夫片”能威震世界,除了拳腳的絕技之外,恐怕也與他從影前曾在大學攻讀哲學與心理學有關。
光會演戲的,成不了好演員。連《紅樓夢》都沒看過的演員怎么能理解原小說中的人物,怎么能表現出其中人物之間的微妙關系,怎么能體現出當時的時代氛圍呢?因此,黃蜀芹在拍攝根據錢鐘書小說改編的《圍城》時就要求演員反復讀原著,以提高演員們再現原著精神的必要的文化素養。可是,相當多的根據名著改編的影視片品位不及原著,其原因也在于演員的文化修養不高上。
提高電影創作人員的文化修養,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說,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上一篇:影星漢娜的悲哀
下一篇:悠悠不絕的廣陵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