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柳州之旅·風雨橋·風雨樓橋侗家情
在侗鄉的山山水水間,經常可以看到清流之上富有特色的風雨橋。風雨橋結構優美,橋上有亭臺樓閣,有欄桿坐凳,既可以通行,又可以休憩,還可以躲風避雨,玩耍娛樂。其中最出名的,要數三江程陽風雨橋。
程陽風雨橋,又名永濟橋,始建于1920年,全長64.4米,青石作墩,木料作面,共五墩四孔。橋的正梁用八根五尺周長的連排杉木分上中下三層疊成,下面通過三層逐漸伸長的杉木挑梁平平穩穩地架在橋墩上,上面排上木板,建起欄桿,豎起梁架,蓋上瓦片,構成一條走廊式的過道。橋面寬3.4米,高10.6米,建有亭臺樓閣五座。正中一座四層六角塔形樓亭,兩邊兩座四層四角塔形樓亭,橋頭兩座四層殿式樓亭。整座樓的結構,不用一枚鐵釘,全是榫頭結合,鑿眼接榫。塔形樓亭頂端,都雕有一個個象征吉祥的紅色葫蘆。樓亭之間的瓦梁上,還有四個葫蘆和倒豎的鱉魚。每個檐角上,立有一只或紅或白、或黃或綠的仙鳥。橋亭橋廊壁上,刻著精致的鳥獸、花卉和幾何紋等圖形。據橋梁專家鑒定,它的結構完全符合現代橋梁工程的技術要求。
關于風雨橋的來歷,侗族人民中間有很多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從越城嶺流出的同辣河在孟寨一帶形成了一個大深潭,潭底有一條青龍,一條烏蟒。潭邊孟寨有一位俊俏姑娘叫銀姑,烏蟒垂涎于姑娘的美麗。一天,銀姑和姐妹們來到河岸采棉,烏蟒變個俊后生來到旁邊扯爛布一樣地唱起歌來。銀姑見他郎郎當當,轉身便和姑娘們走了。不久,銀姑又來潭邊漂紗,烏蟒突然竄出水面,張口伸舌,逼視銀姑。銀姑受了驚,跑回家里就病倒了。青龍同情銀姑,化成一個侗家木匠后生帶著蚌蛤珍珠來到孟寨,替銀姑治好了病,還幫人們建鼓樓,架橋梁,起涼亭。他離寨那天,人們都依依不舍,銀姑更深深地愛上了這位后生。春節到了,鄰寨來孟寨“月也”(集體訪問),人們對歌、舞春牛、吹蘆笙,打雞毛毽子。忽然,巖坪邊擠進一個白面生人,專邀姑娘拍毽。誰知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群就紛紛散開,原來他的烏蟒腥氣很難聞。不一會兒,巖坪上就剩下孤零零的烏蟒了。只有一個早年鼻孔被蟲鉆壞、香臭難分的胖巫婆用油茶招待了他。烏蟒遭受冷遇,圖謀報復。第二天,鑼鼓又起,孟寨男女老少都向寨中心巖坪涌去,只有胖巫婆慌慌張張爬上東嶺。忽然,烏云、暴雨、山洪暴發,巖坪很快被淹沒。人們快的爬上屋頂,慢的在水里求救。這時,孟寨東頭嶺腳突起一座長橋,慢慢向水中人群移動。人們一個個爬上長橋,順橋登上高地。大家脫險了,長橋不見了。原來橋是青龍變的。過了三天,青龍又化成木匠后生到孟寨幫侗家修整木樓,并把烏蟒幾番作怪、他幾番救寨的經過說了出來。他還告訴大家,烏蟒深恨自己三番五次與其作對,要于正月三十午時與他決斗。他敬請孟寨鄉親到時不停地擂鼓助陣,并在岸上安鐵爐煉鐵,如自己不敵受害,眾人就將紅鐵投潭燙死烏蟒。正月三十這天正午,潭中濁浪翻滾,龍蟒相斗;岸上十二個大鼓齊擂,二十四面響鑼齊轟,人們吶喊助威。烏蟒勁衰,眼看被青龍抓得口中流血。突然,老巫婆閃出,取下黑頭巾一晃,十二只烏鴉分成兩隊撲來,猛啄鼓手手背。鼓手一時疼痛忘了擊鼓,烏蟒趁機反撲,狠狠咬住青龍咽喉,青龍立即沉下潭底。銀姑大驚,連忙指揮人們把一塊塊紅鐵投入潭中,烏蟒被燙得直翻滾。但三爐紅鐵拋盡,烏蟒還未絕命。銀姑咬咬牙,沖向爐邊抱起一塊燒得通紅的白火石躍入潭中,撲到惡蟒身上,惡蟒像一根腐爛的朽木一樣浮起來了。孟寨人懲罰了老巫婆,并為紀念青龍而在寨邊河上仿照青龍所變的長橋和構造的鼓樓樣式,建起第一座樓橋,橋的壁上畫著龍的形象,表達了侗家對青龍的尊敬和感激。人們稱它“回龍橋”,也稱“風雨橋”。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國子監·風雅之藪最高學府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大理之旅·蒼山洱海·飄飄望夫云漣漣蝴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