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紹興·越文化的搖籃
紹興,處于寧紹平原的中心,是越中富庶之地。紹興素被譽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物之邦”,又有“水鄉”、“橋鄉”之稱。古人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的詩句,來形容紹興秀麗的水鄉風光。
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紹興人在這片江南大地上,創造出了獨特的越文化。
越,古稱于(於)越,《春秋·定公五年》載:“於越入吳”。早期越人的生活區域“南至于句無(今諸暨),北至于御兒(今嘉興),東至于鄞(今寧波鄞縣),西至于姑蔑(今太湖)”(《國語·越語上》)。在建德縣發現的一枚人類牙齒化石,經測定,被確認距今已有五萬年之久,這是已知的越人的最早遺跡。
到了新石器時代,這塊土壤上孕育出河姆渡文化、馬家濱文化、良渚文化等。其中以河姆渡文化最為著名。
河姆渡遺址的挖掘,為我們展現了古代越人的生活畫卷,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在余姚縣河姆渡村發掘出的大量植物及動物遺骸,木構建筑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槳等生產工具,都在告訴人們,六千至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已在從事相當發達的農業生產,開創了原始的農業文化。從而證明了長江下游地區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稻作文化,是越文化的一個標志。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米粒、稻谷、稻稈、谷殼、稻葉等稻作遺存,不僅證明了越人悠久的稻作文化的歷史,而且也把中華民族的稻作歷史推前了二千多年。
當時河姆渡一帶是沼洼地,土質肥沃松軟,適于農作。人們用耒耜翻耕土地,開辟農田,種出稻谷。經鑒定,他們種出的秈亞種晚稻型水稻,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也是亞洲乃至世界最古老的稻作遺存。
河姆渡遺址中已有了酒具。這些溫酒的陶鬶,斟酒的陶盉,飲酒的陶杯,都為今人作出了新的判斷:中國的谷物釀酒的歷史至少已有七千年。
史料載,中國有男、女酒神。男酒神,就是曹操詩中“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杜康,女酒神叫儀狄。《戰國策》載:“帝女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世本》載:“儀狄始作酒醪。”可見這位四千多年前的女酒神創造的是米酒。河姆渡時期的釀酒活動當然比這更早得多。
河姆渡遺址證明,當年,生活在這里的越人們已開始食用楊梅。對其來歷,有這樣的傳說:從前,余姚有座老鷹山,山上有個老鷹仙,因從王母娘娘的瑤池邊偷吃了一顆仙果,被貶到了這山里。它吃的仙果便是楊梅。那顆楊梅的核吐落在山上,長出了又高又大的楊梅樹。從此,楊梅便在這一帶落了戶。今日,梅雨季節,在寧紹平原,郁郁蔥蔥的枝葉上,懸滿了殷紅的楊梅。這曾是蘇東坡最喜歡的一種水果。蘇公曾說:“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吳越人愛夸耀楊梅。明時有位叫孫升的,在京為官,因思“舊里楊梅絢紫霞”而發出長嘆:“只因名系金閨籍,每歲嘗時不在家。”食用楊梅,從一個側面展現了越地先祖們的生活風情。
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許多珍貴的原始藝術品。自然形態的虎牙、熊齒和魚骨珠,玉質和瑩石質的璜、玦、管珠等,都被制成人體的飾物。在各種器物中,雕刻著寫實性圖象和圖案形的花紋。象牙雕刻中出現最多的,是鳥的圖形。這是早期越人的圖騰之一。
河姆渡文物中,有大批骨笛。長的約12厘米,短的只有4厘米。它們中,有的開雙口,有的開單孔,能在不同的調高上發出樂音。據文化人類學揭示,人類的童年時代,笛子往往和巫術有關。在一些民族,有“魔笛”一類的種種傳說。在希臘,巫師以吹笛為人治病,據說笛聲能夠消災祛病。哪里有人患病,哪里就有笛聲。那么,越人們的骨笛,是否也有這種巫咒的意義呢?
河姆渡遺址中發掘了二十七座墓葬,二十個灰坑。從可供鑒定的十一具人骨架分析,成年人只有兩個,可見越的先祖們生存之艱險。而正是這些勤勞、頑強的先人,為越文化的繁興奠下了基礎。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紹興·越人之祖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黃山·軒轅帝澤被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