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春秋戰國的音樂活動·歷史著述中的音樂史料與思想
春秋戰國,各國皆治史,有所謂 “百國春秋”(《墨子·明鬼》)。孔子從事私人學術活動,據魯史舊文,整理成第一部私人撰寫的史書《春秋》。這是后世編年史的開端。《左傳》(后人稱《春秋左氏傳》),中記錄了不少當時的音樂活動和音樂思想,其中關于季札觀樂(《襄公二十九年》)的記事,具較高的音樂史料價值。所記“周樂”的演出,其分類名目,先后次第和今本《詩經》類似。季札評論中反映的,是將音樂的形態學(風格)、美學(審美心理)、歷史學、社會學甚至人文地理學多種音樂人文知識綜合起來的音樂評論思想。季札對音樂的價值評判標準,可用“美”與“德”兩個范疇來概括。其論述方式,主要是“依聲以參時政,知其興衰”(杜預語)。季札觀樂的文字,是中國音樂歷史上第一篇較完整的音樂評論文獻。文中論樂的思路,對后世音樂研究方法有較大的影響。
《國語》雖非編年體,記史文字也有后人鋪張之嫌,但對重要的音樂歷史事件卻有較詳細的記錄,一些史料具有原始資料的性質。其中《國語·周語下》對周景王“鑄無射”事的記載,是研究先秦音樂(包括樂律學、美學、樂器學等)最重要的史料之一。該記載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記錄史實者較高的音樂學術水準,同時也反映了與當時的音樂實踐相關的音樂學術研究成果。例如對五聲、七聲音階以及十二律律名的最早文獻記錄; 對“律所以立均出度”,“度律均鐘”,“夫宮,音之主也”等重要樂律學理論與實踐的說明,對 “琴瑟尚宮,鐘尚羽,石尚角……”,“大不逾宮,細不過羽”,“樂器重者從細,輕者從大”等樂隊編配中樂器的音列設計及其結構的記錄,都是對當時樂律學、樂器學成就的反映。文中“夫政象樂,樂從和,和從平”的思想以及在不同方面的闡發,反映的是與音樂社會學、音樂美學乃至音樂心理學相關的一系列思想。
上一篇:水利學·中西結合與傳統水利的發揚——現代水利史研究·歷史洪水研究
下一篇:考試制·唐代科舉制度的確立·及第放榜與吏部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