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學·中西結合與傳統水利的發揚——現代水利史研究·關于防洪方針的歷史研究
對洪水災害歷史的研究表明,一般來說,后代的水災超過前代,近幾十年尤為明顯。也就是說,控制江水的工程能力提高了,水災發生頻率有所遏制,但洪水災害損失卻仍在增長。可見,在洪水災害的研究中,只研究洪水的發生和控制洪水的工程措施是不夠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促使災害發生的負效應也在增長。因此,減災的努力至少應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工程防洪能力,二是調整社會以適應洪水。西漢末年賈讓提出的治河三策,其中心思想就是:治河既要制約洪水,也需要適應洪水。生產要發展,但同時也必須滿足防洪需要,不能過分地去侵占河灘,壓迫洪水。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美國等洪水嚴重國家推行非工程防洪措施,在觀念上也是從單純征服洪水向改造自然與適應自然相結合的一種轉變。由此看來我國現行的以工程防洪為主的防洪方針應向工程與非工程相結合的方向轉變。可見,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從歷史角度探討區域水利的演變趨勢和治理經驗,有助于啟發人們的思想,拓寬思路從而為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途徑。
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是很迅速的,研究手段日益先進,但人們對于自然界的認識遠遠沒有完結,人們逐漸認識到,雖然歷史記錄的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但人們的認識并不能離開歷史,因為歷史表達的是已有的實踐及其成敗得失,記錄著水利與自然的相互影響和客觀演變。歷史的研究對于認識今天的人類社會和自然現象仍然是必要的,需要不斷地發掘和研究。可以說,人們越是關心自己的周圍世界,就越是要研究它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水利,雖然它的技術已經陳舊被取代了,但是經過數千年的實踐,它所積累的經驗教訓,所顯示出來的水利治理和社會環境的相互影響,都是有借鑒意義的、可寶貴的。傳統水利作為國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將會得到發揚。
上一篇:墨學·現代墨學·關于墨家義理的研究
下一篇:沈(括)學·沈括著作的研究·其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