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世的“聶嫈”
郭沫若(1892—1978)是現代中國杰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是繼魯迅之后我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如同他的詩歌一樣,他的歷史劇也體現了他浪漫主義的精神素質。郭沫若不僅以歷史劇來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而且以歷史題材服務于現實斗爭,體現新的時代精神,“借古人的皮毛,說自己的話”,這正是他的歷史劇對于中國文壇乃至中國革命的杰出貢獻。
他的早期歷史劇,包括《聶嫈》、《王昭君》、《卓文君》三個劇本的《三個叛逆的女性》,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卓文君》通過女主人公卓文君不顧父命,公開與司馬相如出走的情節,歌頌了新時代女性在婚姻問題上“不以父命”的獨立意識和反抗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在《王昭君》中,他一改過去對王昭君命運悲劇的處理模式,處理為性格悲劇,一反過去宿命論的感傷和無奈,突出了王昭君勇抗強暴的倔強性格。通過封建社會里“君權至上”這一階級壓迫的集中體現者,揭示了產生王昭君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具備了超出以往王氏悲劇的深沉思索和巨大的感染力。
1925年,“五卅”慘案爆發了。當時有一個大學生在運動中身受重傷,他姐姐沖破反動政府的阻撓,不顧一切去照顧他。這一殘酷的斗爭,感人的現實和高度的革命熱情促使郭沫若提起沉重的筆,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構思了緊密配合當時反帝任務的歷史劇《聶嫈》。作者設想以戰國時代聶政助嚴遂殺韓相俠累的故事,影射現實,來歌頌聶嫈、聶政姊弟舍己救人、反抗暴政的英勇精神,使處于現實斗爭中的讀者產生聯想,以此來配合當時轟轟烈烈的反帝斗爭。應該說,這種構思和設想是符合郭沫若歷史劇的創作精神的,也是極富現實意義的,然而作者只留下了一個《聶嫈》的草稿,僅僅演了三天,劇作未能在演出實踐中得以深化和拓展,盡管有了轟動但波及面還相當狹窄,影響并不廣泛,這是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的。
上一篇:望子成龍的阿赫托依
下一篇:未完成的捷克名著——《好兵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