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未克敵
1946年1月10日,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停戰協定,但其聲稱不包括東北在內,軍事調處執行小組的美方代表也不制止國民黨軍破壞停戰令,因而形成關內小打、東北大打的局面。在這期間,國民黨又將其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新六軍和七十一軍相繼調入東北。東北國民黨軍得到后續梯隊的加強,即猖狂組織進攻。十三軍由錦州向北冒進,連陷義縣、阜新、彰武和錦承路上的北票、朝陽、葉柏等,南線占領營口。1月14日由膠東渡海來遼南之我軍攻克營口,在彰武、法庫間秀水河子全殲敵十三軍89師4個營及一個山炮連和一個運輸連1600人。這是我軍進入東北初期打得較好的第一個殲滅戰。2月16日我軍又將由錦州向東進攻的新六軍22師66團及師教導營,包圍于盤山以東沙嶺子。我以四縱六個團、三縱一個團,五倍于敵的優勢兵力,打了一晝三夜48小時,卻沒將敵人消滅。至2月19日晨,敵人增援抵近,我撤出戰斗。雖然斃傷敵670人,俘虜一個連,可我傷亡2100人,大于敵三倍。
此役戰斗失利的主要教訓是對敵人戰斗能力估計不足,對敵人防守特點不了解,缺乏統一指揮與相互協同。在當時上級提出的“最后一戰”的錯誤口號下,輕敵蠻干,沿用抗日戰爭時打日偽軍的戰術,未及時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以致失利。
上一篇:伊藤博文被朝鮮志士擊斃罪有應得
下一篇:優秀演員怎樣變得蹩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