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被朝鮮志士擊斃罪有應得
伊藤博文(1841—1909)出生于長州藩熊毛郡一個農民之家。1856年伊藤參加藩警備軍,次年師從吉田松陰,1858年入長崎炮術講習所,不久,結識木戶孝允并成為他的隨從,投入尊王攘夷運動。
1863年,伊藤受藩主密令去英國留學,認識到不能盲目攘夷,只有“開國進取”,向西方學習,才能完成大業。當他在英國得知英、法、美、荷聯合艦隊準備進攻下關的消息后,憤然回國。1865年在長州藩反擊幕府軍的戰斗中初立戰功。
王政復古政變后,伊藤被任命為外國事務交涉員和參與。在維新改革中,他力主“奉還版籍”、“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在任大藏少輔期間,積極進行改革,修鐵路,改幣制,促進日本的近代化。1871年底,作為副使與巖倉具視率使節團訪問歐美13個國家,尋找日本發展的道路,確立“內治優先”的方針,抵制了“征韓派”的主張。這是伊藤進步性的一面,也是他對明治維新的貢獻。
然而,伊藤主張加強專制主義統治,力主效法普魯士憲法。1885年底,日本廢“太政官”設內閣制,伊藤為第一任內閣總理,制定“保安條例”,將570多名自由黨人等民主斗士驅逐出東京,鎮壓民眾運動。他組織秘密班子起草憲法,于1889年2月公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使天皇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他又擔任貴族院議長,為維護天皇制的統治立下汗馬功勞。
明治維新后,他極力主張對外擴張,成為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元兇。1894年伊藤內閣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強行訂立《馬關條約》,強占中國的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索賠2億銀兩。1905年,伊藤以特使身份至朝鮮,逼迫朝鮮簽訂《日韓保護條約》,使朝鮮成為日本的附屬國。1906年3月,伊藤被委任為朝鮮的第一任統監,控制朝鮮的內政外交大權,成為朝鮮的“太上皇”。1907年又強迫朝鮮簽訂新的“日韓條約”,把朝鮮變為日本的殖民地。1909年伊藤辭去了“統監”職務,被任命為樞密院院長。同年10月26 日,伊藤抵中國哈爾濱,計劃與沙俄財政大臣柯科夫錯夫舉行密談有關掠奪中國東北權益和吞并朝鮮的問題,剛下火車,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擊斃,罪有應得。
上一篇:伊朗順進逆退終遭失敗
下一篇:優勢未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