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查慎行
查慎行 (1650~1727),字悔余,本名嗣璉,字夏重,晚號初白老人。海寧(今屬浙江)人。清初詩人。年少時機敏聰明,5歲即能寫詩,10歲時寫 《武侯論》,被人稱為 “曠世才”。可他懷才不遇,屢試不第。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東巡,經友人推薦,被召往行官賦詩,深得康熙賞識,賜以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改編修,派值南書房。雍正四年(1726年),其幼弟查嗣庭主持浙江鄉試,試題中有 “維民所止”,被人告發,說 “維止” 兩字即 “雍正” 去頭,劾大不敬。查嗣庭被戮尸梟首,他也被株連下獄。后雖被免罪放回,然經此浩劫,乃一病不起,逾二月而亡。有《槐簃集》《敬業堂詩集》《補注東坡編年詩》 等。
主要書齋號有: 槐簃、得樹樓等。
槐簃查慎行被康熙帶回京城,官運亨通,春風得意。他在北京宣武門外上斜街,覓得住房幾間,定居下來。據其《槐簃集·序言》 中說: 去宣武門西半里許,有陋室十余間,他從馬上望見有老槐樹兩棵,亭亭玉立,綠葉出墻,非常歡喜,乃命齋室為“槐”。“簃”者,閣邊小屋也。查慎行將“槐簃” 當作 “槐樹旁之小屋”。
當移居槐簃時,他曾吟詩道: “久客身何著,今年愿始偕。買鄰無百笏,僦舍為雙槐。” 字里行間,充滿著一番欣喜之情。他每天公務之外,便在槐簃中,與友人酬唱,吟詩作文。詩作中不乏寫 “槐簃”之景的。如寫夏景《槐陰露坐》: “我愛雙槐好,婆娑滿庭遮……未落三秋葉,將舒六月花。” 以后他把在槐簃中寫就的詩文編成 《槐簃集》 傳世。
得樹樓查慎行中年得志后,隨康熙皇帝入京,先在槐簃中居住年余。后其家眷陸續來京,槐簃幾間房屋就顯得擁擠不堪。于是,查慎行另找新居,遷到宣武門附近的魏染胡同。遷入新居那天,他見東首有一棵棗樹,果實累累,掛滿枝頭,故名 “得樹樓”。又沿襲以地貌命齋名的做法,題其書齋為 “棗東書屋”。他本以詩名行世,逢此喬遷之喜,乃賦詩《移寓棗東書屋》 以紀念:“一卷新編百首詩,老夫昨日別槐簃。兒童上樹烏烏樂,正是鄰墻棗熟時。”翌年秋,當棗樹重又結果時,他還以新棗送弟品嘗。
查慎行晚年在京的幾年,是他創作的黃金時期。著名詩人王士禎死后,他曾主盟詩壇。居住槐簃尤其是棗東書屋時期,利用值南書房之便,遍閱宮內典籍,研究詩學。古體詩學蘇軾,近體詩學陸游,詩風甚有特色。王士禎曾評他云: “奇創之才,慎行不如陸游; 綿至之思,陸游不如慎行。”
得樹樓
上一篇:齋號趣談·林林
下一篇:齋號趣談·柯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