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羅克與被絞殺的《出身論》
遇羅克是北京人,中學時代就是品學兼優的學生。高中畢業時他以優異的成績達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但由于其出身“不好”最后竟致落選。這一生活經歷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也促使遇羅克開始認真思考以“血統論”為代表的中國封建主義文化。
“文革”爆發后,在紅衛兵中廣泛流傳著“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基本如此”的“鬼見愁”對聯。以之為起端,“血統論”思潮便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社會上付諸實踐。江青、陳伯達等人對之表示支持。
遇羅克從很多與自己有相似的不幸經歷的人那里意識到:“家庭出身問題是長期以來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牽涉面很廣”。“任何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人,不能不正視,不能不研究。”1966年12月,由遇羅克撰寫的以“家庭出身問題研究小組”為名的油印材料《出身論》,一夜之間張貼到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成為當時對盛極一時的“血統論”最有力的批駁。1967年1月28日,以“首都中學生革命造反司令部”名義主辦的《中學文革報》創刊號,全文刊載了遇羅克的《出身論》,在全國引起震動。隨后,遇羅克又先后在《中學文革報》上發表了《談純》、《聯動的騷亂說明了什么》等多篇文章,進一步批判“血統論”。他認為,社會對人的影響要超過家庭的影響,“一切革命青年,不管你是什么出身,都應受同等的政治待遇。”《出身論》以大量的事實說明了“血統論”對青少年成長的摧殘,對社會進步的扼殺,號召全社會的人們都來思考這個問題。顯然,遇羅克不僅僅是在批判“血統論”觀念的反動,也是在對多年來習以為常的許多以“血統論”為思想基礎的政策和言行進行公開的挑戰。
為此,遇羅克常常遭到要求與之辯論的人的圍攻,登載過《出身論》的《中學文革報》常被人撕搶,賣報的也遭致圍攻和毆打。北京市中學紅衛兵組織認為:《出身論》等文章是大毒草,它代表著“一股反對翻案黑風”。1967年4月14日,由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戚本禹出面講話,說《出身論》是“反動文章”。在強大的壓力下,《中學文革報》被迫停刊。1968年,遇羅克被以“惡毒攻擊”和“組織反革命集團”的罪名加以逮捕。在經過多次批斗、公審后,1970年3月5日,遇羅克被處決。
社會性質的變化并不一定與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變化相同步。當我們進入共和國時代后,大多數人的思想里仍潛伏著大量的封建毒素,這些封建毒素常常鉗制人的思想、毀滅具有超前思想的生命。這就是遇羅克的悲劇所帶給我們的啟示。
上一篇:追窮寇·遭突襲·飲敗高梁河
下一篇:遭冷遇的奧斯卡金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