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文化·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不平衡發展·戰國至隋唐的軍事優勢
戰爭是不同政治集團間相互斗爭的產物,從戰爭的勝負和軍事實力的強弱中也可以看出政治發展的起伏升降。從戰國到唐代,燕趙區域內所發生的戰爭,不論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防衛戰爭,還是農耕的漢民族內部的割據戰爭,燕趙人士都明顯地居于主動地位,與宋元明清時期迥然不同。從中也說明了燕趙文化的上升時期是從戰國到隋唐時期,到唐代中期達到鼎盛。
在戰國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林胡、樓煩、東胡興起。燕、趙二國強大后,開始對胡族進行反擊,拓地漸廣。公元前300年,趙國在趙武靈王帶領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拓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新置云中、雁門、代郡三郡,迫使林胡和樓煩向北遷移。公元前273年趙惠文王時,東胡叛趙,驅略代地人眾。此時又值匈奴繼起,到公元前243年趙悼襄王時,任用李牧為將,居代郡、雁門以備匈奴,使匈奴不敢入趙境。公元前283年燕國在燕昭王時,也任用秦開為將,襲破東胡,東胡后卻千余里,燕國的疆域向東北擴展到遼東,新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在中原內部,燕齊、秦趙、燕趙之間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戰爭。趙國將領趙奢在閼與打敗了強大的秦軍,長平之戰后,又在魏國援軍的幫助下保住了邯鄲。趙國還在公元前296年最后滅亡了中山。燕國則在燕昭王時聚集五諸侯之兵合攻齊國,攻占了齊都臨淄,報了破燕之仇,使燕國從此名動天下。
西漢時期在燕趙北部邊境常有匈奴的侵襲,漢朝派李廣為右北平太守,被匈奴稱為“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漢武帝時大舉反擊匈奴,曾派霍去病、李廣、李息、張騫自代郡、右北平一路分兵合擊。到東漢時期,在燕趙北部邊境又有烏桓、鮮卑、遼東高句麗的侵擾,終東漢時期屢犯不絕。漢朝設置了護烏桓校尉和護匈奴中郎將常年防守,并在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等地修建了大量塢堡。
在中原內部,著名的戰役有楚漢之際的秦楚巨鹿之戰、韓信破趙之戰和漢光武帝劉秀收徇河北之戰。在巨鹿之戰中,燕將臧荼率兵相助。在破趙之戰中,范陽辯士蒯通出謀獻策。特別是在楚漢相持最膠著的時候,燕人還曾出動“梟騎”助漢擊楚,加入漢軍的郎中騎兵隊列,成為漢最后勝楚的最關鍵一環。
楚漢相持五年,項羽號稱身經七十余戰未嘗敗北。在項羽軍中,騎兵最稱難當,其中最為勇武的號稱“樓煩將”,這是說他善于騎射,足以與樓煩人相媲美。彭城大敗以后,劉邦西逃,楚軍騎兵眾多在后追趕,迫于壓力,漢軍也組建了自己的郎中騎兵,由中大夫灌嬰統領。就在這時,漢四年秋八月,“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漢軍郎中騎兵在滎陽以東和楚騎兵作戰,取得勝利,之后便多次受命打敗楚騎兵,還曾迂回楚后絕其糧道,至齊追趕齊相田橫到達嬴、博、千乘,渡淮水擊楚后方到達廣陵,攻克臨淄、彭城等重鎮,殺楚大將司馬龍且、薛公,虜柱國項佗、亞將周蘭、車騎將軍華毋傷,前后擊斬“樓煩將”十七人。在楚漢垓下決戰中,最后追殲項羽于東城的也是這支騎兵,將帥五人共斬項羽,同被封侯。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更始帝劉玄任命劉秀為行大司馬事,持節收徇河北,劉秀便以河北為基礎建立了東漢。起初,劉秀經邯鄲至真定。漢宗室趙繆王之子劉林任俠于趙魏間,多通豪杰。邯鄲卜者王郎詐稱漢成帝之子,于是劉林與趙國大豪李育、張參等立王郎為帝,占據邯鄲,趙國以北、遼東以西都望風而從。劉秀來到奴盧(今河北定縣),正遇上谷太守耿況遣其子耿弇南下,準備前往長安與朝廷聯絡,發上谷、漁陽“突騎”助平天下,見到劉秀,相約北歸。途中適值漢廣陽國王之子劉接在廣陽(治薊縣,今北京)起兵響應王郎,懸賞緝捕劉秀。劉秀南北受制,逃至河北中部的饒陽,往南渡過滹沱河,經下博到信都(今河北冀縣),幸而得到信都太守任光和和成太守信都人邳肜的支持。從者多主張由信都之兵送劉秀回洛陽,被邳肜阻止。劉秀因信都兵弱準備投奔當地農民武裝城頭子路、力子都軍中,被任光阻止。恰在此時,耿弇、吳漢、寇恂等人率領漁陽、上谷“突騎”數千投奔劉秀,所過擊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共斬首三萬級,平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間共二十二縣。劉秀與王郎在巨鹿決戰,不利。縱“突騎”擊之,追奔十余里,死傷者縱橫,遂大勝。劉秀高興地說:“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乃見其戰,樂可言邪!”派吳漢等人“將突騎,揚兵戲馬,立騎馳環邯鄲城,乃圍之。”于是攻下邯鄲,殺死王郎。公元25年,劉秀在鄗南(今河北高邑)即皇帝位。這一次東漢建國,燕人騎兵發揮了比楚漢戰爭時更大的作用。更始時,南方有童謠唱道:“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至此果然由河北而得天下。
“梟騎”的“梟”是勇健的意思,應邵說:“梟,健也。”張晏說:“梟,勇也,若六博之梟也。”楚漢時燕人的“梟騎”到西漢末東漢初就稱為“突騎”。“突騎”的含義,顏師古說:“言其驍銳,可用沖突敵人也。”“梟騎”和“突騎”都有勇健驍銳、沖突凌厲的意思,他們是燕地所特有的一大軍事力量,所以在楚漢僵持不下、劉秀進退維谷之際,他們卻可以從容地坐擁“控弦萬騎,詳擇去就”。從此之后,燕地就以精良的騎兵著稱,并成為燕趙文化中的一大特色被一直保存下來。直到唐代,這種情形依然如故。劉禹錫說:“大河之北,地雄兵精。”杜牧也說:“冀之北土,馬之所生,馬良而多,人習騎戰。”
劉秀收徇河北時還有一事值得留意,那就是農民武裝的興起。這些農民武裝依山據險,所在寇掠,或以山川大地為名,或以軍容強盛為號,共有銅馬、大肜、高湖、重連、鐵脛、大搶、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十五支以上。銅馬首領東山荒禿和上淮況,大肜首領樊重,尤來首領樊崇,五校首領高扈,檀鄉首領董次仲,五樓首領張文,富平首領徐少,獲索首領古師郎。他們各領部曲,眾數十輩,輩數十百萬人,合眾數百萬人,習于爭戰,所向無前。為了征服這些農民武裝,劉秀再次征發幽州十部突騎,恩威并施,經過激烈爭戰,悉破降之。封其首領為列侯,降卒分置諸將,兵力很快擴張到數十萬人,以至關西一帶即稱劉秀為“銅馬帝”。但是在此后很長時期,銅馬等農民武裝的余眾猶在,直到建武十六年天下平定多年以后,燕趙之地仍是“郡國群盜處處并起,郡縣追討,到則解散,去復屯結”,說明農民武裝已成風氣。直到隋唐時期,這種情景仍然如舊。
東漢末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先有巨鹿人張角的太平道起義。與之同時,河北還有博陵人張牛角、常山人褚飛燕以及黃龍、左校、白雀、五鹿等多支農民武裝。褚飛燕眾至百萬,號“黑山軍”(黑山在今河北沙河北),其余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人。到漢獻帝初平年間,關東州郡以討董卓為名,一時俱起,在黃河以北起兵的有渤海太守袁紹、幽州將公孫瓚、冀州牧韓馥和東郡太守橋瑁,各路義軍都推袁紹為盟主。涿郡人劉備先依公孫瓚,后依袁紹,用東郡人關羽、涿郡人張飛為將。常山人趙云率本郡吏兵歸公孫瓚,后歸劉備。又到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不滿一萬的兵力打敗袁紹十余萬人,又收降河北黑山軍張燕所部十萬余眾,兵力大盛。隨后曹操北出盧龍塞,大敗遼西烏桓蹋頓單于,據有青、冀、幽、并四州之地,奠定了立足中原的基礎。
東晉時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五胡紛紛南下,建二十余國,主要的有十六國,其中控制河北的有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六國。各國往來征戰,政局雖亂,河北人士卻多能依委其間,為其創設典章制度,謀劃軍國大略,態度十分積極。如趙郡人張賓少好學,博涉經史,闊達有大節,自比于西漢張良。石勒至幽州,張賓提劍入見,被用為謀主。張賓教石勒定都襄國,朝政典制多出其手,封濮陽侯,人稱“右侯”。范陽人盧諶才行高潔,博通經史,世為范陽大族,五世祖盧植、四世祖盧毓、祖盧欽、父盧志世代為官,此時也歸依后趙任中書監。石勒對漢族名士、大族也十分推重,曾下令軍中:“克敵獲士人勿得擅殺,必生致之。”這種情形到了北魏以后更為突出。
隋唐時期,隋末天下大亂,各地反隋的豪杰義軍首先在河北興起,漳南竇建德、孫安祖、劉黑闥,蓨縣高士達,清河張金稱,平原郝孝德,河間格謙,渤海孫宣雅,上谷王須拔、歷山飛等聲勢最為浩大。這些人繼承了燕趙區域自西漢末以來農民武裝的傳統,史稱之為“山東豪杰”(太行山以東)。“山東豪杰”在隋末唐初王朝鼎峙競爭之際具有舉足輕重之勢,常為當時政治上敵對的雙方所爭取。李建成、李元吉曾收服“山東豪杰”人物,因此而成為李世民爭奪皇位的勁敵。魏征之所以甚見重用,也因為他本是魏州人,與“山東豪杰”素有來往。而李淵則視“山東豪杰”為唐朝勍敵,竟至考慮要“盡殺其黨,使空山東”。而在隋末唐初以后,“山東豪杰”的影響也并不因為竇建德、劉黑闥等人的戰敗身死而泯滅。竇建德曾建都樂壽(今河北獻縣),稱夏王。后至唐文宗時,上距竇建德之死已逾二百年,魏州書佐殷侔尚聞山東河北之人追懷其事,且為之立祀。過其廟下,見“父老群祭,駿奔有儀,夏王之稱猶紹于昔,知其名不可滅”。殷侔承父老之請托,特撰《竇建德碑》一篇加以記載。
在唐代中后期的藩鎮割據中,燕趙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其自主性。“河朔三鎮”的將帥中,有不少人世居河北,并且能夠保持自古以來尚豪俠、工騎射、務農業、崇儒學的悠久傳統。如田承嗣,平州盧龍人,以豪俠聞。羅弘信,魏州貴鄉人,善騎射。劉怦,幽州昌平人,少為范陽裨將,積功至雄武軍使,廣墾田,節用度,以辦治稱。李載義,自稱恒山愍王之后,性矜蕩,好與豪杰交游,力能挽強搏斗。李匡威,范陽人,性豪爽,恃燕薊勁兵處,軒然有雄天下意。劉仁恭,深州人,為人豪縱,多智數,有大志,等等。藩鎮割據由安史之亂演變而來,起初曾有屯兵防御外患的意圖,但到后來則多與燕趙之地的尚武風氣以及豪杰之士的推波助瀾有關。
以上所舉出的戰爭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統一還是兼并、進步還是退步,大都是由燕趙人士積極參與或者主動發起的。燕趙人士在其間起著重要作用,甚至主持操縱,戰爭的目的與燕趙人士的意愿相符,也與他們的傳統性格相符。但是到宋元明清時期,戰爭對燕趙文化的影響就多是消極、反面的了。戰爭雖然在燕趙區域內發生,但是并不代表他們的意愿,說明燕趙區域的政治發展到唐代就戛然中止了。
燕趙區域的文化特征形成和成熟于戰國時期,其農業經濟的鼎盛在隋唐,政治上的鼎盛在北朝,軍事上的自主自覺在唐以前,這種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的不平衡發展源于燕趙區域一向卑弱的社會地位,并且反過來更加重了它的卑弱,從而使得燕趙文化慷慨悲歌的特征有了更為深沉的內涵。
上一篇:燕趙文化·雄壯悲涼的文學藝術和質直古樸的風俗信仰·戰國至北朝的詩文風格
下一篇:甘肅文化·甘肅的藏傳佛教·拉卜楞寺藏傳佛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