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藝術·儒學與中國建筑·等級有序
既然儒家理論奠定了君臣父子、君子小人之類的人群等級觀念,那么,供居住實用、政治實用的建筑也必然隨之產生人為的等級差別。建筑的等級制度與樂舞的等級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要以政治等級為其根本。“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禮記·禮器第十》)可見,建筑也是思想的一種載體,一種標志,一種符號,甚至是一種宣政工具。因為,除遮風避雨、供人安歇外,它終究是一門藝術。
等級有序的原則表現在大小各個方面。
在建筑群落中對各個部分的組合方式、分布規則,是一種表現。主建筑的核心位置,宛如帝王在國家中的地位,是其它組成部分都不能僭越的。所謂正房、側座、耳房的位置、功能、使用,皆有嚴格的等級規范。
古建筑的圍墻高矮之別,也是等級有序的一種表現。“叔孫武叔語大夫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睆倪@種文字記載中可間接地了解到,墻的高低與主人的社會地位是成正比的。
最集中的表現莫過于對帝王至高無上地位的烘托。就宮廷建筑的殿堂而言,本身以臺基、屋身、屋頂三個構造部分組成,其寵大的體積造就出雄偉堂皇的氣勢,突現著統治者的威嚴和至尊。它具有的豐富的形象構思和形象標志,使這種氣勢更為強烈。像故宮最主要的部分外朝三大殿,其彩畫、梁柱、石欄桿、臺階陛石都大量使用龍鳳圖案,氣勢森嚴,處處都體現著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整個故宮群落縱橫有致地組成了濃縮等級規范的所謂皇城。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建立在龐大的紅色城臺上,重檐歇山頂,下邊五個城門,門前金水河和五座白石橋,點綴著華表和石獅,封閉的廣場與外界隔絕,也造成了嚴密尊貴的氣氛。天安門東側的太廟,其宏偉的殿堂在大片的古柏簇擁下,造成一派神圣靜謐的氣氛,從地勢到建筑規格、布局設計,同樣顯示著它尊貴的地位。
上一篇:宗教與祭祀·儒學祭祀文化的特征·祭祀的教化性
下一篇:皓日中天—獨尊地位的確立·儒家的經典·經書與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