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戲劇文化·京劇
戲曲劇種,流行全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朗亭率“三慶”班進京,隨后“春臺”、“四喜”“和春”徽班相繼入京。清道光年間,唱“二簧調”的徽班與唱“西皮調”的楚調(漢戲)合流,形成“皮簧戲”。“皮簧戲”接受秦腔、昆曲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形成了完整的表演方法與藝術風格,京劇形成。京劇音樂屬板腔變化體,主要唱腔為二黃、西皮,另用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吹腔,唱腔結構為上下句結構,基本句式為七字句與二字句。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用京胡、二胡、月琴、笛、海笛等管弦樂器,武場用鼓板、大鑼、鐃鈸、堂鼓、碰鐘等打擊樂器。腳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每行又細分為若干小行當。京劇服裝依照明代服制,多用綢緞、彩繡,色澤鮮艷,式樣講究,分大衣箱、二衣箱、盔頭箱、把子箱、旗包箱。京劇化妝,生旦俊扮,凈丑勾畫各種臉譜,以鮮明的對比色彩和圖案顯示人物性格品質與容貌特征。表演方面,歌舞并重,融入武術技巧,廣用虛擬動作,念白富于音樂性。京劇典型地代表了中國戲曲“唱做念打”的特征,同時又是最大劇種,京劇被視為國寶。京劇傳統劇目有一千多種,常演者三四百,如《文昭關》《追韓信》《霸王別姬》《捉放曹》《空城計》《野豬林》《打漁殺家》《三岔口》等。1942年又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莊》等。1949年以后,有《楊門女將》《海瑞罷官》等。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五行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