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成空的永寧寺塔
建于北魏末年的洛陽永寧寺塔,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偉大建筑作品之一。它傳名千載,為后人所追念稱頌。然而,永寧寺塔不幸短命,只存在了十五年(神龜二年至永熙三年,519—534年),就毀于火災,現早已灰飛煙滅。
先是,北魏獻文帝皇興中在代京(平城)建永寧寺,有七級佛圖,高三百余尺,是當時最高級塔,靈太后執政,即在洛陽建最高級佛寺,沿襲代京永寧寺名,塔則增至九級,超過一切寺塔,代表國家,至高無上。永寧寺是當時糜費最大的工程之一,其建造的社會背景:竭澤而漁,弄到國弊民瘦,不 可收拾。在如此基礎之上,出現了堪稱是空前絕后的永寧寺塔。
按佛教教義,佛塔并無登上之義。但是永寧寺塔可登,此舉雖未必最先,但見諸史料記錄,這是第一次。與此同時的南朝,為梁武帝在位時期,也極力提倡佛教,寺塔極盛;但是,南朝關于佛塔的文字詩詠雖多,無一字道及登塔事。日本佛塔從百濟傳入,屬于南朝塔系,也不可登。看來,登塔是北朝主要是北魏時期所倡行。而永寧寺塔則是這一創造的代表,達到驚人的高度。
永寧寺塔既是前無古人的創造,必須會有自己的薄弱點,由于缺乏經驗而招致損失。孝昌二年(526年)“大風發屋拔樹,剎上寶瓶,隨風而落,入地丈余。復命工匠更著新瓶。”《魏書》靈征志的記載則說:“孝昌二年五月丙寅,京師暴風,拔樹發屋,吹平昌門扉壞,永寧寺九橙析,于時天下所在兵亂。”后人注以為剎柱折斷,較為近理。塔建成十五年后,永熙三年(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毀于雷火:“永熙三年二月,浮圖為火所燒。帝(孝武帝,東魏謚出帝)登凌云臺望火,遣南陽王寶炬、錄尚書長孫稚將羽林一千救赴火所。莫不悲惜,垂淚而去。火初從第八級中,平旦火發,當時雷雨晦冥,雜下霰雪,百姓道俗,感來觀看,悲哀之聲,震動京邑。時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經三月滅,有入地柱,火尋柱周年,猶有煙氣。”這偉大建筑物于是化為灰燼。
永寧寺塔據《洛陽伽藍記》的描述:“…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十軀,太后以為信法之征,是以營建過度也。剎上有寶瓶,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應為“十三”)重,周匝皆垂金鐸;復有鐵鎖四道,引剎向浮圖四角,鎖下亦有金鐸,鐸大小如一石甕子。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鐸。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釘,合五千四百枚,復有金環鋪首。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繡柱金鋪,駭人心目。至于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音,聞及十余里。”
根據考古發掘,在漢魏洛陽故城內,相當于閶闔門西南一公里處,發現了永寧寺遺址。寺平面長方,南北305米,東西215米,周以垣墻,四向辟門,與記載相符。寺中央為百米見方的夯土臺,其上第二級為五十米見方的夯土臺;前者似為塔的回廊范圍,形成塔院,后者似為塔的直接基底,其上再立塔身基座。夯土近中心處殘存8米高,上有方形柱洞七處,似為塔柱下柱跗遺跡。
永寧寺塔雖短命,但是已經深入人心,難以磨滅。而永寧寺塔的焚毀,則引起人民群眾極大的悲痛,“悲哀之聲,震動京邑”。這座精心杰作,凝聚著多少人民的財富、血汗,是多種藝術精品的綜合;它已經越出宗教意義的界限,成為人民心目中珍惜的事物。一切真正的藝術品,都具有這樣性質。
上一篇:足球賽引起戰爭
下一篇:運動場上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