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渙卦第五十九·《象》曰:渙其血,遠害也。
【注譯】 《象傳》說:渙散至極四方聚合遂能離去憂恤,說明上九已經遠脫出離散的咎害。
【說明】 上九“無咎”,在于以陽居一卦之終,散極反聚,故能“血去逖出”,安然無害。
【總論】《渙》卦所謂“渙散”,并非立義于“散亂”, 而是兼從對立的角度揭示“散”與“聚”互爲依存的關係。卦辭以“君王”祭廟喻聚合“神靈”之祐,以涉越大河喻聚合人心濟難,說明事物形態雖散而神質能聚必致亨通,并強調此時行事利于守正。卦中六爻雖然均處“渙散”之時,但陰陽剛柔相比、相應,已流露出“聚”的氣象。如初六陰柔在下,九二陽剛處中,時當“渙散”而兩心繫聯,故前者如獲“良馬”拯助而致“吉”,后者似得“幾案”憑依而“悔亡”;三、上兩爻剛柔交應,或散其自身附從尊者而“無悔”,或散極見聚而“無咎”。四、五兩爻的情狀則更爲典型,六四上承九五,有散小羣、聚大羣的美質;九五陽剛“尊主”,有散居積、聚民心的“盛德”:因此四得“元吉”,五獲“無咎”。可見,本卦所明處“渙”之道,是立足于散而不亂、散而能聚的基點上;從哲學意義看,即是展示事物“散”、“聚”既對立又統一的特定規律。馬振彪謂: “渙者其形跡,不渙者其精神”(《周易學說》),實爲本卦義理的內蘊所在。至于卦象“風行水上”所顯露的“自然成文”的美學意蘊,則是本卦的又一特色。馬振彪援據蘇洵、姚鼐借卦論文之說,指出“‘風行水上’有自然之妙境”,故可“推論文章之妙”(《周易學說》)。這種推論引申,正與“形散神聚”、“渙然有文”的卦義相契合。因此,《渙》卦所蘊含的美學因素,也是值得注意的一項內容。
上一篇:周易·震卦第五十一《《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脩省.》
下一篇:周易·萃卦第四十五《《象》曰:澤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