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民間詞的佚失
1900年,甘肅敦煌鳴沙山第二八八石窟(藏經洞)被打開,一批沉埋千年的古代歌辭隨其他珍貴材料一起重見天日。其中較為符合詞體標準的作品有一百多首,大多是民間詞。雖然具體寫作年代無法確定,但大部分敦煌詞可以認為作于初唐到五代的三百四十多年中。比于文人詞在初盛唐時才偶有嘗試,中唐后才逐漸發展的情況,民間詞顯然是得風氣之先了。因此,敦煌詞的發現,補寫了文人詞產生之前的一段重要詞史。詞史上一些長期無法探明的問題,如詞的起源、詞的早期狀態等,也都可以滿意地得到解答了。敦煌詞中的優秀作品繼承了前代民歌清新質樸的傳統風格,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詞在初創階段就有這樣的成績,非常可喜,今天我們還可以從敦煌詞中一窺唐五代民間詞的風采,無疑是一件幸事。
但是,保留至今的敦煌詞,實際只是唐五代民間詞中的極少一部分。當時,詞是為了新興的音樂“燕樂”而寫的歌辭,被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廣泛傳唱。經濟的興旺和社會生活的繁榮刺激了民間詞的繁榮,使它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感的文學形式,從現存敦煌詞看,當時民間詞中包含著廣闊的社會生活內容。守邊戰士和客居游子的思鄉之情,青年男女的愛情,下層文人的抱負和牢騷,甚至佛教的偈語和醫生的湯頭歌訣,都是民間詞的取材來源。有這樣深廣的生活土壤和群眾基礎,唐五代民間詞曾有過高度繁榮的時期是可以想見的,僅僅一百多首敦煌詞,又怎么能涵蓋它的全貌呢?可惜許多民間詞已經遺失,再也無可尋覓了。
對這些民間詞的散失,掌握著正統文化的封建文人難逃其咎。民間文藝長期被看成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雖然在民間擁有眾多群眾,卻總是被斥在正統文壇之外。文人雖然從民間學來了詞的形式,也開始創作,但他們的欣賞趣味與下層民眾終有不同,那些“俚俗拙雜”的民間詞自然不會受到他們的重視,大量的民間詞因此自生自滅,不可能得到整理和保存。唐末五代的戰亂,對民間詞的流傳更是一種毀滅性的破壞。
就這樣,許許多多的民間詞被埋沒了。唐五代時的典籍材料很少提到它們,宋以后甚至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這顆曾經燦爛的明珠,被淹沒在千年歷史的沉沙中。如果不是一部分民間詞被偶然抄寫在佛經背面,又封存在藏經洞中,如果不是藏經洞被偶然發現,我們就永遠無幸重睹唐五代民間詞的光彩了!但大量民間詞的散失使我們難窺全豹,仍然是文學史上深深的遺憾。
上一篇:早到的《子夜》
下一篇:早期美國的鐵路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