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真宰相,人稱僅嚴嵩和張居正二人,若論專權的程度,應該說不相上下; 但在皇帝面前,嚴嵩是大氣也不敢出,而張居正以帝師自居; 嚴嵩得權只是為自己謀利,而張居正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人。居正的父親七次應鄉試不第,而居正幼時有神童之名,12歲為秀才,16歲中舉,23歲便中進士。居正步入仕途之時,正值嚴嵩專權,目睹國家外有強敵,內部政治腐敗、財經混亂,他深深感到,只有 “磊落奇偉之人,大破常格,掃除廓清”,國家才有救。然而,當時的政治實在令人泄氣,他便辭去翰林院編修的職務,回到家鄉,種了半畝竹子,閉門讀了幾年書。但他畢竟是熱衷政治的人,還是回到權力斗爭的中心來。隆慶元年,他終于走進了內閣。張居正長得眉清目秀,長髯及腹,他性格剛強,勇于承擔責任,自許為豪杰,但又決不是海瑞那樣的理想主義者,而是城府很深的政治家。當徐階和嚴嵩對立之時,他應付其間,使雙方都對他有好感; 穆宗還是裕王時,他曾為王府講官,從親王直到太監都說他好話。高拱倒后,他深知首先必須爭取后妃和宦官的支持,于是尊神宗生母李貴妃為慈圣太后,使她與穆宗皇后并列,并不時呈進阿諛奉承的詩文,太后一滿意,把小皇帝也交給他管教了。對于馮保,居正也努力結納,只要他不干預朝政,就讓他享盡榮華富貴。居正當政十年間,內閣與司禮監沒有什么沖突,這種現象是十分罕見的。為了避免內閣紛爭,他只挑選忠厚老實的人入閣,同時的閣臣,呂調陽、張四維等只會唯唯諾諾,根本不能與他抗衡。執政之初,他爭取了大多數朝士之心,但到政權穩固之后,他就和高拱一樣專橫了。大權在握,他便開始施展宏圖了。
上一篇:《礦監稅使滿天下》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祖孫斗氣》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