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到的《子夜》
《子夜》是我國現代文學中的一部杰出的革命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它標志著茅盾的創作走向成熟。但是,茅盾先生卻稱《子夜》是“半肢癱瘓”的,因為它并沒有反映作者起初的全部創作意圖。
《子夜》是一部早產的作品,它提前來到了人間。1930年春,茅盾從日本回國,當時國內政治局勢十分混亂,加上他自己身體狀況不佳,所以他決定暫停創作。他每天走親訪友,借以休息療養。通過那些復雜的社會關系,茅盾對社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當時學術界正在為中國的社會性質進行論戰,革命派認為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托派則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另外,世界經濟危機波及上海,民族資本家為了轉嫁危機,加緊對工人剝削,這引起了工人的強烈反抗,并從經濟斗爭轉到政治斗爭。面對這種狀況,茅盾決定寫一部小說反映三十年代的社會現狀,并用它駁斥托派的謬論。
1931年春茅盾開始動筆。寫了三四章后,夏天的炎熱襲來,寫作被迫中斷,由于這個停頓,茅盾的興趣大減,勇氣也小了,并且他覺得寫成的東西越看越不理想。他原先的計劃是通過農村和城市革命發展的對比反映出那個時代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但當時他缺少有關農村革命勢力發展的資料,而且根據身體條件和其它客觀條件來看,這個計劃太大,他有點力不從心,便決定只寫城市部分。《子夜》寫成后,作者很疲倦,加上神經衰弱,他便沒再修改就把小說出版了。作者后來曾說:“我原定計劃比現在寫的還要大許多。例如農村的經濟情形,小市鎮居民的意識形態,以及1930年的《新儒林外史》——我本來都打算連鎖到現在這本書的總結構之內;又如書中已經描寫到的幾個小結構,本也打算還要發展得充分些。可是都因為今夏的酷熱損害了我的健康,只好馬馬虎虎割棄了,因而本書就成為現在的樣子——偏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寫。”
很可惜茅盾先生沒能完成他意圖中的鴻篇巨著,不過盡管如此,《子夜》仍達到了一定的目的,它明確駁斥了托派的理論,指出了中國社會的性質,部分但真實地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國的社會面貌。
上一篇:早于赫茲見到過電磁波的人們
下一篇:早期民間詞的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