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條山戰役之誤
1941年日本帝國主義為南進太平洋,急于結束中國戰場的戰略相持狀態,為此,擬在中條山地區向國民黨第一戰區發動了進攻。中條山位于晉南地區,東連太行山,北與呂梁山互為犄角,是黃河北岸要地。駐守在中條山地區的國民黨軍隊為第一戰區衛立煌部近18萬人。這些國民黨軍隊根據蔣介石的指示,以反共為主要任務,對日寇毫無作戰準備。3月以后日軍調集主力6個師團,3個旅團于中條山地區;另外,以兩個師團21個騎兵旅團集結于豫北道清鐵路西段的沁陽、博愛一帶,以4個師團又兩個旅團集結于晉南的晉城、陽城、沁水、絳縣一帶,組成東、北、西三路兵團。國民黨第一戰區為確保晉南戰略要地,以主力7個軍的兵力配置于寬170公里,縱深50公里的中條山區內,以阻止日軍進攻。從5月7日起,中條山外圍的日軍由東北兩三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戰役開始,西路北路日軍5月8日占領垣曲,9日完成對國民黨軍包圍。東路、東北路日軍開始向國民黨進攻。西路日軍對國民黨165師新27師發動圍殲。新27師全線潰敗,165師被殲,日軍占領該師駐地南溝。北路日軍突破橫嶺關后,向閻錫山第43軍暫46師進攻,該師潰逃,損失慘重。東路日軍圍攻范漢杰部,范漢杰聞風而逃。東北路日軍進攻劉戡93軍,一觸即潰,疲于奔命,退入陜西韓城。12月以后,衛立煜命令一部在中條山抵抗,主力轉向敵后打擊日軍,13日和14日,國民黨軍突圍,19日轉向敵后,27日戰役結束。此役日軍死673人,傷2200余人;國民黨軍隊死亡4萬余人、被俘3萬人。
此役前后共進行21天。由于日軍在戰役前做了充分準備,在戰斗中確保絕對優勢兵力,采取雙重包圍,內部切斷等戰術,步炮空協作,并施用了毒氣。而國民黨軍背負黃河,難于機動,補給困難,聯絡中斷,前線無統一指揮,相互坐觀,保存實力,以致損失慘重。
上一篇:中日相聲的相互關系難明
下一篇:中耳負壓究竟是怎樣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