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自沉汩羅江
我國戰國楚懷王時期,對秦、齊的斗爭一再遭到挫折和失敗,激起楚國愛國志士的憂慮,為祖國危亡和人民命運而擔心哀嘆,其中最突出的是楚國政治家、思想家和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他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分封在“屈”地,后代就姓屈了。屈原讀書用功,知識淵博,懂得國家治亂的道理,能辭令,有理想,有抱負,品節堅貞。被楚懷王任為左徒(相當副宰相),可議論朝政,發布王命,接待國賓,應對諸侯。
屈原的政治主張:對內是選賢任能,以法治國;對外是實行合縱,聯齊抗秦。這符合當時楚國內外的實際形勢,有利于富國強兵。楚懷王對外曾派屈原出使齊國結好,并聯合五國合縱抗秦,擔任反秦的縱長;對內授權屈原起草憲令,準備改革。使楚國局面逐漸有起色。
但忌妒屈原的上官大夫,想奪看屈原起草憲令的稿子,被屈原拒絕;又因屈原主張選賢任能是針對奴隸主舊貴族,上官大夫為維護奴隸主舊貴族的利益,反對屈原政治改革,所以上官大夫向楚懷王誣說屈原自夸功勞、比誰都行等壞話,使楚懷王疏遠他。屈原被貶退離開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流浪漢北(今湖北宜城、襄陽一帶)楚國改革流產,聯齊抗秦失敗。
以后,秦國興兵幾次攻打楚國,楚懷王又想起用屈原去齊國聯齊抗秦,任命屈原為三閭(lu驢)大夫,督導屈、景、昭三家宗族,不過是一名官員,屈原仍不見重用。
這時,楚懷王的寵姬鄭袖、小兒子子南與親信上官大夫否定改革,排擠屈原。又貪圖秦國派來張儀的賄賂,極力反對聯齊抗秦的合縱政策,慫恿楚懷王答應去武關(今陜西丹江上)與秦國談判,屈原極力勸阻懷王不去,但懷王幼子子蘭主張他父親懷王親去,結果楚懷王受騙,被秦伏兵扣留,楚懷王竟客死秦國。
楚頃襄王繼位任用弟弟子蘭為令尹(即宰相),楚人對子蘭勸懷王入秦喪命十分不滿,屈原認為楚懷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不分忠奸好壞,內受鄭袖、子蘭、上官大夫等人的誘惑;外受秦張儀欺騙與秦妥協的結果。子蘭聽到后就唆使上官大夫到楚頃襄王面前造謠,誣蔑屈原,楚頃襄王又罷免屈原的官,放逐到南方的溆浦(今湖南溆浦)。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聽到秦將白起攻占郢都的消息,痛國家與民眾遭難,悲不欲生,于五月五日沉汨羅江(今湖南長沙東北),以身殉國。據說,后來端午節包粽子是為祭祀他;劃龍船是為打撈他。這種習俗流傳二千多年至今。
屈原是一個正直的愛國詩人,雖有治國良策,但他觸犯權貴,不知防范,對于政敵造遙誣枉,又不積極抗辯,盲目服從昏庸的君王,事業怎能有成?
上一篇:奇異的“八大山人”
下一篇:屈瑕敗于趾高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