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馬失傳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天下,戰火連年。蜀國地處偏遠,且國小人稀,然諸葛亮統率的蜀軍卻經常與強大的魏國爭雄,多次出祁山攻魏,并陣斬魏軍悍將張郃、王又,成為魏國的勁敵。
諸葛亮何以能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呢?治軍有方、精于兵法固然是他致勝的因素,但蜀魏前線峰巒迭嶂,山路崎嶇,糧草的及時供給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環節;蜀軍兵力有限,再分出人馬運糧,無形中便削弱了戰斗力,“長于巧思”的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馬”,在此應運而生,并為消除蜀軍兵員緊缺的隱患立了大功,起了重要作用。
木年流馬過棧道,越險阻,不僅節省了人力,而且保障了軍需輜重的供給。
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里,木牛流馬更具魔幻色彩,它就象神怪一般上山下嶺,運行自如,既便被俘,因敵方不知道機關的奧妙,反而倍受損失。當然,木牛流馬絕非小說家憑空杜撰的虛妄之物,它也是有根據的,史書上明確記載,諸葛亮先后數次圍祁山、出斜谷,都以木牛流馬為運輸工具;甚至在戰爭的間歇期間,諸葛亮“休士勸農于黃沙”,仍然“作流馬木牛”。
《三國演義》上載有制作木牛流馬的具體技法,造木牛之法為:“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于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造流馬之法更為詳盡,索性就是一張圖紙:“助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等等,諸如此類。雖然有具體的尺寸要求,但若是按此法依樣畫葫蘆,木牛流馬也是復制不出來的。
木牛流馬究竟是一種什么東西呢?
木牛流馬大致是一種自動機械,在三國時代,運用齒輪原理制作機械,是能工巧匠們層出不窮的杰作,如魏國的馬鈞,創制一種利用齒輪轉動的提水機具,名為翻車(即龍骨水車),馬鈞又造“水轉百戲”,以水力發動,使木偶擊鼓吹簫,如真人一般。諸葛亮必然汲取前人及同時代人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在此基礎上制造出木牛流馬。南朝的大科學家祖沖之,“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可見,祖沖之不僅親眼目睹過木牛流馬,而且受其啟發,制造出更為巧妙的機械。
遺憾的是制作木牛流馬的技法到后來就失傳了,一直到清末,古代戰爭中所使用的運輸工具竟始終未脫離開傳統的馬隊和車輛。
上一篇:明治維新的先驅者吉田松蔭之死
下一篇:木鳶未傳,飛行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