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鳶未傳,飛行之憾
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產(chǎn)生了飛上天空的想法,他們想象中的天帝和眾神都能自由地往來于天地之間。到了春秋時期,造出了木鳶,使人飛上天有了可能。對于造木鳶之事,諸書記載有所不同。《墨子·魯問篇》說“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墨子·墨子緒聞》、《韓非子·外儲說》、《淮南子·齊俗訓》都說墨子造木鳶,《抱樸子·應嘲篇》還說是“墨子刻木為雞”。根據(jù)上面的記載,采取多數(shù)人的意見,可以說墨子造了木鳶。鳶和鵲、雞相似,還是以叫鳶為好,因為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鳶飛戾天”的說法,說不定墨子正是要把這一想法變?yōu)楝F(xiàn)實。對于木鳶如何飛,說法也不盡相同。《魯問篇》說是“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墨子緒聞》說是“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唐人余知古收集古代史料寫的《渚宮舊事》,還說“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我們推測:墨子(或公輸般)在造車的基礎上,又花了多年功夫,造出木鳶,是可能的,但并不十分成功,因此“飛一日而敗”,或“飛三日不下”,墨子自己也說,造木鳶不像造車那樣容易。至于“乘之以窺宋城”,那恐怕只是造木鳶的一種實用目的,并非可能。飛行尚且不能控制,又怎能“乘之”呢。不過,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的能工巧匠已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制造技術,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造出了第一架“飛機”,比西方造飛機早二千多年。它的實用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高空軍事偵察。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把人類“飛”的理想變?yōu)槌醪胶涂茖W。可惜的是,其法未傳,沒能按實用的目的,繼續(xù)研究制造下去,而是以“玩”為目的,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紙鳶(風箏),由實用科技轉到觀賞藝術上去了。
我們中華民族,從古到今,一直向往并重視騰飛,也確實騰飛為一個世界上的偉大民族;但在實際的“飛”上,所走的彎路,恐怕是找不準“飛”的途徑,又不能專心致志、堅韌不拔、一代一代的實干下去。木鳶的失傳,就是一例。
上一篇:木牛流馬失傳
下一篇: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