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與宗教·儒家文化的中心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學說自春秋時期產生,歷經秦漢到明清,一直是封建王朝治國安邦的統治思想和理論基礎。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的影響之大、之深、之廣都是空前的。
(1) 孔子祖籍在夏邑。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和奠基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但孔子的祖籍卻在今河南省夏邑縣。孔子一生主要的政治活動就是周游列國,向各國諸侯宣傳他的政治主張,而他周游的這些諸侯國又大多在河南。《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祖籍在宋國,這是沒有疑義的。夏邑是先秦宋國的領地,孔子先祖的采邑在夏邑,故孔子祖籍就是夏邑。《孔子家語》說:“孔子,宋微子之后。宋湣王生弗父何,以讓弟厲公。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姓孔氏。”孔子的祖父弗父何是宋湣公的長子,本當繼承國君之位,但讓位予弟。其弟立為宋厲公,弗父何則為宋卿,受封于栗(今河南省夏邑)。五世之后,別為公族,即由卿的地位降為大夫的地位;同時更改姓氏,以“孔”為姓,從此后世用“孔”字為族姓。
《孔子世家》和《左傳》都記載了孔子先祖在宋受迫害的情況。宋殤公時,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的妻子有一次出門,在路上遇見宋太宰華督。華督見她美貌,便設計攻殺了孔父嘉而奪取了她。宋殤公怒,華督就又殺宋殤公而另擁立莊公。孔氏從此在宋國失勢,華氏成為宋國的望族。孔氏在宋國時受華氏的威逼,故防叔奔魯定居,為魯大夫。防叔即孔子四世祖。
1920年編寫的《夏邑縣志》記載:孔子周游列國期間曾還鄉祭祖。宋朝為了紀念孔子還鄉祭祖,在夏邑修建了還鄉祠。縣志亦載,清道光二十年夏邑知縣孔繁潔說:“夏邑縣有還鄉祠,祀我祖至圣先師。祀之所自始,前碑盡之矣。余自幼讀書,時考其世系,知我祖發祥于魯,實肇基于宋。夏邑在宋地,此處墓還鄉之所由來歟?故后人建祠以祀之。”道光二十一年的夏邑知縣陳治樞在《重修還鄉四代祠》中說:“夏邑古宋地,而孔氏之采邑在焉,食采于斯,亦卜兆于斯,孔子還鄉省墓,蓋數數矣。”還鄉祠歷代增修,而在“文革”中被破壞。如今在還鄉祠舊址,夏邑縣王公樓村還有幾塊清朝的石碑,記載著夏邑縣即孔子祖籍的事實。目前,夏邑縣政府正準備修復還鄉祠。
(2) 先秦、秦漢時代儒學研究中心。孔子在魯國受到排擠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報負,便帶著數十個弟子,以邊講學、邊游歷的方式在列國間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歷時十四年。他到的第一個諸侯國是衛國(今河南省濮陽縣),此后孔子一直把衛國當做據點。接著,他訪問了陳(今河南省淮陽縣)、曹(今山東省曹縣)、宋(今河南省商丘市)、鄭(今河南省新鄭縣)、蔡(今河南省上蔡縣)、楚(楚國很大,所指可能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一帶)。孔子曾在匡(今河南省長垣縣境)受厄,在陳蔡絕糧。孔子所過之地,除曹國與今河南相臨外,皆在今河南省境內。可以說,中州大地是孔子最早傳播儒學的地方。
西漢武帝時,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封建王朝的正統學說。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河南很快成為儒學研究的中心。
東漢一代,提倡儒學。光武帝劉秀自青年時期就學習《尚書》《論語》等儒家經典,深知儒學是治國安邦的學問,故即位以后大力提倡儒學。經過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幾代皇帝的推崇,儒學迅速發展。漢明帝劉莊甚至率皇親國戚,自京師洛陽,親到曲阜闕里祭孔。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漢章帝召集群儒,在白虎觀議論研究儒家經典,寫成奏議,用皇帝的名義制成定論,題名為《白虎議奏》。以后,班固撰寫《后漢書》時,又名《白虎通議》,自晉以來稱為《白虎通》。在河南洛陽召開的這次御前白虎觀會議,是自西漢武帝把儒學定為正統以后,儒學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階段。儒家學說是東漢王朝安身立命的理論基礎。以京師洛陽為中心的河南是儒學研究的中心。
(3) 玄學興起在中州。曹魏正始年間,我國一個調和儒、道的新的學派——玄學在中州大地興起了。魏晉玄學家們試圖以道家學說解釋儒,以儒家學說解釋道,把儒家學說中的人事倫理政治與道家的哲理勾通,使易學向義理方向發展,走上玄學化的道路。曹魏末年,門閥制度已經形成,并日益暴露出其腐朽性。曹魏的統治岌岌可危,司馬氏集團正伺機而取。這時期,一些與曹魏集團關系密切的知識分子對前途充滿憂慮,便以道家的“無為”作為精神寄托。他們雖尊孔子為圣人,以儒學為本,但在思想的深層次追求上已傾向道家。這就導致了儒、道的合流。
①玄學的創始人何晏和王弼。玄學是儒、道合一的產物。魏晉玄學的創始人是何晏和王弼。他們都是既習儒學,又研道教的學者。何晏,字平叔,今河南南陽人。他是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的孫子。何晏的母親被曹操納為妾,故何晏得隨之長于宮中。何晏長成后,娶金鄉公主為妻,封侯,官至尚書。著有《論語集解》《周易解》,又注釋《老子》等。《列子·仲尼》注引何晏的《無名論》曰:“自然者,道也。道本無名,故志氏曰:‘強為之名’。仲尼稱堯‘蕩蕩無能名焉。’”在這里,何晏把孔子與老子等同看待,并說“道”就是“自然”,將儒家學說與道教學說混而為一,表現了玄學的儒道合一的傾向。何晏是曹魏統治集團的宗親,在司馬氏集團發動政變時被殺。
王弼,字輔嗣,魏山陽(今河南修武)人。王弼自幼年始,就聰明善于觀察,十多歲時便喜讀《老子》,并通辯能言。《三國志·鐘會傳》注引何劭所撰的《王弼》載:何晏為吏部尚書時,王弼尚年幼。一次何晏見到王弼,交談之后嘆服說:“仲尼稱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王弼對儒家經典進行注釋,《周易注》和《周易略例》,為其主要著述。他以老子之義去解釋儒家經典,體現出“易”老結合,儒道合流的傾向。《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每卦都有六爻,但全卦的意義主要由一爻的義理所決定,即“一爻為主”。王弼以此理去解人間的現象。他認為在眾多紛紜的人事中,必須有一個能夠起統帥作用的人或物,而且“眾不能治眾”,只有“寡”才能治眾。這與儒家所解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君主至尊,以及道家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思想是一致的。王弼的《老子注》四十二章說:“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于無也。……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王弼把《周易》中“一爻為主”和《老子》中“以無為本”的思想巧妙地結合起來,從而為帝王治國、君主專制找到了理論根據。王弼在《論語釋疑》中以儒學的形式、道家的精神去釋疑。他認為治世必須用孔子的禮樂仁義,而禮樂仁義又必須以自然為宗旨。這就把儒家現實主義的倫理綱常之道解釋為道家的自然無為之道。王弼是被何晏賞識的年輕學者,與曹魏統治集團關系密切,曾任尚書郎之職。公元249年司馬氏發動政變,王弼被免職。同年秋因癘疾而死,時年二十四歲。
何晏、王弼是玄學的創始人,都是河南人,又都在曹魏京師洛陽研究玄學,第一次把儒、道學說結合起來。即保留了儒家治國治民、君主一統的政治思想,又用道家的哲理去解釋它。以道家學說釋儒,促進了儒道融合。當然,這一時期玄學家對儒、道合一的理解全由個人的際遇而發,故其理論極不完整,但對宋朝理學的產生有著重要影響。
②竹林七賢。竹林七賢,又稱竹林名士,是魏晉時期七位玄學家的總稱。他們不滿當時的社會狀況,陷入苦悶徬徨、甚至憤恨絕望之中,于是離開朝廷宮廟,隱居在山陽(今河南省修武縣西北三十五里)竹林之中,灌園種田、讀書著文。他們是:阮籍,陳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人。嵇康,譙國铚(今安徽省宿縣西南四十六里)人。山濤,河內懷(今河南省武陟縣)人。向秀,河內懷(今河南省武陟縣)人。阮咸,阮籍的侄子,陳留尉氏人。劉伶,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王戎,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北十五里)人。
“竹林七賢”中有四人是中州人,他們均生于儒學世家,“俱世儒學,善居室,內足于財。”由于政治上的不得志,便不拘禮法,憤世嫉俗,以至放浪形骸。他們認為儒家所提倡的名教禮法違背了人的天性自然,故強調“貴無”和“自然”。阮籍、嵇康都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崇尚道家的自然無為,反對儒家的綱常名教。這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固然是為了對抗司馬氏統治集團,但也明顯地表露出崇尚道家、與儒家對立的傾向。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觀點,也反映了竹林名士的苦悶。阮籍以飲酒為常事,一醉竟達六十日;又常駕車外出,任馬信步而行,至無路可走處,則慟哭而返。嵇康為曹魏宗親。他在竹林隱居了二十多年,或游山澤采藥,或鍛鐵自贍,輕慢顯貴而不堪流俗。阮籍、嵇康等人的言行為西晉統治者所不容,他們認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觀點是對西晉王朝統治的嚴重威脅。大臣鐘會上疏說:嵇康“誠以害時亂教,……康(指嵇康)、安(指呂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之,以淳風俗。”(《晉書·嵇康傳》)晉文帝即令捕殺嵇康。為消解名教和自然的對立,“竹林七賢”中的向秀和郭象還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觀點。向秀、郭象在《莊子注》中把儒家的禮樂仁義解釋為人性所固有,“夫仁義者,人之性也”(《天運》注)即儒家所提倡的“禮”(貴賤等級之差、君臣父子之別)就是天理自然。向秀、郭象以儒釋道,以儒家思想為主旨解釋道家著作《莊子》,把道家的學說納入了儒家的軌道之上。
綜上,魏晉玄學的三個時期清晰可見:曹魏正始年間,何晏、王弼以道家思想解釋儒家經典;魏晉之際,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與阮、嵇基本同時或稍晚,向秀、郭象提出“名教”即“自然”的論點,以儒家思想解釋道家學說。
魏晉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以后,學術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之一。魏晉玄學家們對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的關系進行著探索而“振起玄風”,中州大地正是玄學和玄風的中心策源地。
“竹杯七賢”當年隱居的山陽,即在今河南省修武縣和武陟縣境內,如今這里還有遍野的竹林。竹林掩映處,有向秀故里和向秀墓,有山濤故里和山濤墓。
(4) 中州——理學的故鄉。儒學,由于歷代帝王的推崇,又經過自身的完善和提高,至宋代,新儒學——理學產生了。宋代理學的特點是援引佛、道的理論入儒,學以致用。宋代理學研究盛況空前,河南是理學研究的故鄉和發源地。北宋時期,一些學者云集洛陽,如周敦頤、邵雍、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等,他們在儒學研究中吸收諸家之長,大大豐富了儒學的內容。人們便把他們提出的儒學觀點稱為宋代新儒學或理學,由于研究者集中在洛陽,故又稱為洛學。學者中,張載、邵雍皆河南人,二程就是洛陽人,故洛陽成了理學研究的中心。
我國自漢代以后,儒家學說成為封建國家的統治思想。儒學的政治思想是豐富的,有完整國家的理論。然而儒家長于倫理,而疏于哲理,與佛、道學說相較則更顯出其致命的弱點。孔子雖然多次提天、天命、天道,卻從未深入地解釋過。孔子的學生子貢曾說:“夫子之言性與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儒家學說“不求知天”唯求知人,是一種治國治政的理論,但在與佛、道學的抗衡中顯示出其哲理的貧乏。基于此,宋代理學家在發展儒學的過程中,吸收佛、道之長處,從而建立起儒學完整的宇宙觀。二程提出的“天理”是宋代理學的核心。程顥說:“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的。”(《外書》卷十二)他們認為“天理”是一種不可更易的自然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其“理”,“天下萬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遺書》卷十八)如慈愛是做父親的理,孝順是做兒子的理,仁是君的理,忠是臣的理,事物得其理則安,失其理則亂。圣人之所以能治萬物,在于能使物物各得其理。程頤說:“天下之理,原其所有,未有不善。”
為了讓人理解什么是“天理”,二程重新闡釋格物致知的命題。格,就是對事物進行探究;物,即理。格物就是探求事物的道理,格的物多了,自然融會貫通,從而達到了對共同天理的真知。程頤說:“今人欲致知,須要格物。”(《遺書》卷十七)“隨事觀理,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然后可以至于圣人。”(《遺書》卷二十五)真正知道了天理,便能付諸行動,就義理、棄富貴,達到圣人的境界。
宋代理學發展到南宋朱熹時,達到鼎盛。朱熹集理學思想之大成,是繼孔孟、董仲舒、二程以來影響最大,學術成就最高的儒學家。他是二程的四傳弟子,承繼和發展了二程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建立了完整的理學體系。河南洛陽作為理學的故鄉,為我國儒學的發展是做出了貢獻的。
上一篇:貴州文化·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信仰和崇拜
下一篇:東北文化·漢文化的傳播與東北文學的發展·元、明、清時期的東北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