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中國佛教音樂
中國佛教寺廟和信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起源于印度,隨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在漢地流傳中,由于漢、梵語言不同,曲調難以通用。為弘揚佛法,音樂遂改梵為秦,用中國的音調來配唱漢譯經文。相傳最早改梵為秦的是三國時的曹植,可視為中國佛教音樂的萌芽。南北朝時,隨著佛教思想的廣泛傳播,民間佛樂吟唱也十分流行。佛教界也出現了一批深諳音樂藝術的僧人,如道宣、慧琚、曇宗等,加上封建帝王倡導,為佛教音樂的中國化奠定了基礎。唐代是中國佛教音樂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中國佛教音樂吸收了外來音樂、中國民間音樂和中國古代音樂的曲調及表現形式,在創作、演奏、演唱方面均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宋、元、明時代,經過多次搜集、加工、整理,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集成《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行世,影響全國及流傳海外。近代佛教音樂則基本上保存了明清傳統。中國佛教音樂有聲樂和器樂形式。聲樂又分為獨唱、領唱、齊唱、輪唱。器樂主要演奏曲牌,使用的樂器可分為打擊樂器,如磬、木魚、鐘、鼓;吹管樂器,如笛、笙、嗩吶、簫以及絲竹樂器。在佛教常見的儀式,如朝課、晚課、佛誕祝儀,懺儀、放焰口、水陸法會、戒壇儀式中,都有音樂助其聲勢。特別是在放焰口,水陸法會等時間長、規模大的佛事活動中,音樂、舞蹈、誦白結合起來,情節繁復,內容多樣。音樂旋律莊重、活潑、凄厲、熱情,隨儀式的變化而變化。中國佛教音樂對中國民間的說唱音樂、音韻學以及聲律、音階、字譜學等都發生過重大影響,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中國佛教美術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中國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