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抄書
葛洪,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后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樸子》、《肘后備急方》、《西京雜記》等。
小時候,葛洪家境殷實,父親喜歡讀書,且收藏了大量書籍。受父親熏陶,葛洪自幼酷愛讀書且經常入迷。
葛洪十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從此家境一落千丈,家庭的重擔落在了他的肩上。葛洪用稚嫩的肩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去賣,手掌破了,腿流血了,腳起泡了,所有這一切都無所謂,他都忍了,但他忍不住對書的渴求,對知識的渴望。父親的藏書他早已讀完了,他多想有些新書來讀一讀!但家庭的現實情況容不得他去買書,于是他就借書來讀,白天打柴,晚上讀書。有時書實在寫得太好了,讀一遍還不過癮,還想讀第二遍、第三遍,而借書的期限又到,那該怎么辦?這時葛洪便想:“若是把它抄下來,豈不更好?既加深了記憶,又擁有了自己的書。”
說干就干,葛洪利用打柴換來的錢買來紙和筆,白天打柴,晚上抄借來的書。手寫累了就停下來歇一歇,腳麻了就站起來走走,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會兒。為了節省紙張,抄書時葛洪盡量把字寫得又小又密,而且正反兩面都寫,為了節省時間,他白天就揣著寫好的紙張,利用砍柴的間隙來讀。一天下午,葛洪砍了一整天的柴,就躺在山上邊休息邊看書。他實在困了,不知不覺中昏昏睡去,等他醒來,已是月光灑地。這時他想:“這里離家也不遠,反正我也不害怕,何不借著月光來讀書呢?”于是在皎潔的月光下,葛洪又讀了起來。
幾年以后,葛洪抄書的數量已相當可觀,總數達到了一萬多卷,受書的熏陶,他自己也學著寫一些詩賦文章,由于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因此其作品也頗有功底,長進很快,十五六歲的時候就小有名氣。但他仍不滿足,感到自己的知識太少,于是不辭勞苦,經常長途跋涉在江南一帶,借書來讀來抄。為了抄書,他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就這樣,盡管葛洪沒有買過一本書,但家里卻藏書萬卷,自己也已博覽全書。
成名之后,葛洪仍然喜歡抄書,經常邊讀邊抄。但不再是整部整部地抄寫,而是摘抄,摘錄書中的要點、精彩之處、不明之處,精彩之處加以品味,不明之處加以琢磨。厚厚的一本書,葛洪摘錄成為數不多的資料片斷。朋友問他:“你只抄錄摘要,這不是太支離破碎,不連貫了嗎?”葛洪笑著回答:“去水里探寶的人,拾到了美玉就把石頭丟掉。我抄書時,只抄精華,就好像摘下翠鳥的羽毛,又好像取下犀牛的角和大象的牙一樣,為的是盡快把有用的東西拿到手,有什么不好呢?”
很多年過去了,葛洪仍然保持著這種讀書的習慣。他經常翻閱自己當年所抄寫的書籍,并對自己年輕時的文章反復斟酌,哪怕一句話甚至一個字他都反復揣摩,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他曾經說過:“我把原來的文章改好一個字,比我寫一篇新作品更讓我高興,可嘆人生苦短,我不能把原來的東西都加以修改。”
憑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對書的強烈渴求,葛洪博覽全書,成為滿腹經綸的學者。用自己一絲不茍的執著精神,經過十幾年的辛勤勞動,終于寫成了著名的哲學著作——《抱樸子》八卷,同時自己也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贊譽。
◆多讀書,多積累。一個真正好學的人,無論條件多么艱苦,都能想方設法克服困難。
上一篇:荊浩學畫
下一篇:董遇三余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