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樣板戲占據中國舞臺
八個樣板戲是“文革”時期文化專制路線的產物。
江青是八個樣板戲的“締造者”。早在“文革”前,江青就自封為文藝界的“哨兵”,專門對文藝界不合她個人好惡的作品濫加評論、指責,顛倒黑白,無限上綱,搞得文藝界人人自危。1964年春天,為支持“京劇革命”,毛澤東觀看了江青與北京京劇一團一起把滬劇《蘆蕩火種》改編成的同名京劇,并提出將《蘆蕩火種》改名為《沙家浜》。江青以躋身和插手“京劇革命”為契機,開始了她政治鉆營的新步驟。
從1964年春天開始,江青不僅向毛澤東報送各地文藝界的動態,也公開講話指責中國舞臺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占據,是封建主義、資產階級的東西。這些作法在得到毛澤東支持后,江青便著手以京劇為突破口,力求樹立起一批讓中國文藝界奉為圭臬的“樣板戲”。江青先后參與了京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海港》、《龍江頌》、《杜鵑山》、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八個劇目的改編、排演工作。江青侵吞其他作者的成果,從臺詞、唱腔到服裝、道具都作了較大改動。劇目雖然表現了現實生活,從而拓寬了京劇的表現范圍,但被加入了“階級斗爭為綱”、“三突出原則”等許多“左”的內容。這八個劇目在江青的倡導下被硬性規定為文學藝術創作的“樣板戲”,故稱“八個樣板戲”。在“文革”10年中,它們一直占據著中國的銀幕、舞臺,“文革”結束后大都停演。
文藝創作有自身的規律,它要求創作的不斷突破與自由。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有“百花齊放”的局面。江青樹立的八個“樣扳戲”,恰巧阻礙和窒息了藝術創作的源泉,對“樣板戲”的模拜,導致“文革”10年中其它文藝形式的銷聲匿跡,文藝創作出現了“百花凋零”的悲劇。對文藝創作人為地控制和粗暴干涉,只能使文藝創作陷于停頓甚至倒退的境地,這是八個“樣板戲”占據中國舞臺所留下的深刻教訓。
上一篇:保船避戰艦隊覆沒
下一篇:八大公害舉世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