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中州攬勝·中岳嵩山
河南境內有許多名山勝水,為中州大地增添了許多壯麗的色彩。
“五岳”之一的嵩山,屹立在中州大地上,號稱中岳。嵩山,古稱外方山,亦稱太室山、嵩高山等。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神論的民族。他們把所有的山川湖泊都賦以靈氣,認為有神在主宰,故有“望祭山川而遍祀鬼神”的習俗。我國古代夏、商、周諸族都活動在河、洛一帶,他們認為自己所居的地方就是“天下之中”,于是就把高聳在洛陽平原上的嵩山稱為“中岳”。《史記·封禪書》云:“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嵩山屬伏牛山系,主脈在登封縣境。嵩山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總稱嵩山。《詩經·大雅·崧高》有:“崧(同嵩)高維岳,峻極于天”之句,故太室山的主峰稱為峻極峰。
《國語·周語上》曰:“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韋昭注曰:“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清代學者段玉裁認為,崇、嵩古通用,崇山就是嵩山。河、洛平原是夏王朝的發(fā)祥地,嵩山是夏人活動的地區(qū)。大禹的父親鯀,就稱為“崇伯鯀”。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流傳在嵩山。傳說大禹治水,決定在嵩山的太室山和少室山開一通道以通洪水。其妻涂山氏之女也隨丈夫來到這里。一次,涂山女上山給丈夫送飯,看到大禹化作一頭大熊正在開山劈石。涂山女大吃一驚,頓感羞慚,轉身跑了。大禹急忙追趕,涂山女已化為一塊巨石。大禹知妻子已經懷孕,向巨石大喊:“還我兒子!”音落石開,一個男嬰啟石而出。這男嬰便叫“啟”,是夏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人們把那塊巨石稱為啟母石。啟母石在嵩山的萬歲峰下,石前有漢代建造的啟母闕。傳說雖然無稽,但畢竟是一個迷人的神話,反映了我國古代英雄大禹艱苦治理洪水的功績和遠古居民對大石的崇拜。嵩山的傳說與中華民族緊緊地聯(lián)在一起。
西漢武帝曾率群臣登臨中岳太室山,隨行官員聽到山澗中有呼“萬歲”的聲音。這或許是隨行官員的奉承,但漢武帝卻極為高興,下令增修太室祠,并封此峰為“萬歲峰”,山下建萬歲宮。嵩山受到皇帝的恩顧,增添了壯麗之色。
唐朝武則天在稱帝前后,一直居住在東都洛陽。她也曾率官員禮登嵩山,將中岳改為“神岳”,將嵩山所在的縣改名為登封。北宋太祖時,又將“神岳”改為“中岳”,此名沿用至今。
嵩山自古就與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緊密連在一起。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都到嵩山封禪祭山。嵩山在帝王的政治生活中也有重要意義。
中岳嵩山以其獨特的歷史、地理地位和秀麗的山水勝景,成為我國儒、佛、道三種文化的交匯處。嵩山上有儒家的嵩山書院;佛教的少林寺、大法王寺、嵩岳寺塔;道教的中岳廟和修煉的洞天福地。嵩山層巒疊嶂,溪水潺潺,翠柏蔥郁,曲徑幽幽,不僅有許多古跡供人們研究探訪,也是游覽的名山勝地。
上一篇:東北文化
下一篇:中州文化·中州精粹·中州名產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