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鄂西之旅·秭歸·屈子家鄉
秭歸古為楚熊繹的封地,漢始置縣,因劉備伐吳時曾在此筑城,又稱“劉備城”。地據長江北岸臥牛山麓,遠鄰西陵峽,近依“九龍奔江”。城四周由巨石壘成上尖下闊的城垣,俗稱“葫蘆城”。
秭歸是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在縣城民主街中段矗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高大牌坊,上有郭沫若1965年所書“屈原故里”四個大字。牌坊一側,還立有“楚大夫屈原故里”的石刻古碑。
據晉人庾仲雍《荊州記》記載:秭歸“縣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頃,累石為屋基,今其地名樂平。宅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江水》中引晉人袁山松《宜都記》云:“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并稱:“縣東北數十里有屈原舊田宅,雖畦堰縻漫,猶保屈田之稱也。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為屋基,名其地曰樂平里。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這幾處史料均確認秭歸是屈原的故鄉。
也有人認為屈原的故鄉不在秭歸而在江陵,但多數人的看法認為是在秭歸。秭歸的鄉俗、眾多有關屈原的古跡與傳說,也可為證。“秭歸”縣名即是一例。《水經注·江水》引袁山松《宜都記》云:“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秭歸”的“秭”本為“姊”,幾經演變,才改作“秭”,但“姊”之鄉音鄉情始終未改。今縣城東邊3里的向家坪,有“屈原紀念館”(原“屈原祠”),城東5里有屈原沱。在樂平里(今屈原鄉),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更多,古人曾集為“八景”。
孤忠流芳屈原祠
早在唐代元和十五年(820),歸州刺史王茂元,就首建了屈原祠。宋元豐三年(1080),屈原被封為清烈公;于是,在屈原祠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座比較壯觀的清烈公祠。此后的八、九百年屈原祠又經過了歷代的多次修葺或重建。1975年,移至縣城東面3里的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遷移后的屈原紀念館于1982年端午節落成。它背靠層層柑桔林,面對浩蕩大江,規模雄偉,氣氛莊重。一樓正廳是屈原生平事跡及文物陳列室;二樓正廳為全縣出土文物陳列室,展出文物、圖片、書籍等五百多件。館內還陳列著明嘉靖十六年(1537)鐫刻的、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屈原石雕像。大殿后有屈大夫衣冠冢。
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他生活在楚懷王、頃襄王的時代。這個時期,七個大諸侯國——秦、魏、韓、趙、燕、齊、楚,各占一方,互相爭雄。在七國之中,又數秦、楚最為強大。
屈原自小形成了高雅的情操和優秀的品質;長大后,更表現出杰出的政治才干。司馬遷的《屈原列傳》說他“博聞強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出任僅次于令尹(宰相)的“左徒”。屈原很想實現他的“美政”:對內實行政治改革,要“舉賢授能”,嚴明“法度”,取締貴族的某些特權;對外則主張聯齊抗秦。但是保守派親秦的上官大夫靳尚和懷王的寵妃鄭袖等人,接受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斷在懷王面前造謠中傷屈原。懷王聽信讒言,疏遠了屈原,免去他左徒的職務,讓他擔任管教宗族昭、屈、景三姓子弟的“三閭大夫”。屈原被疏遠后,懷王相信張儀的謊言,想得到張儀答應割讓的秦國的六百里土地,就與齊國絕了交。待懷王派人去接受割地時,張儀卻賴帳:“我與懷王約的是六里,沒有聽說是六百里。”懷王大怒,發兵攻秦,慘遭敗績,反把楚國漢中地區六百里地也丟了。在這種情況下,懷王曾讓屈原再度出使齊國,恢復邦交。但懷王昏庸懦怯,為群小所包圍,終于走上親秦的道路,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禁起來。繼位的頃襄王比他的父親還要糊涂。屈原繼續受到讒毀、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詩人在長期流放中一直憂心國事。他寫下了許多詩篇,抒發憂憤的感情。前278年,秦國的大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屈原當時已六十多歲,他看到楚國的現狀,深感絕望,就在這一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懷石投汨羅江自盡了。
湖北秭歸屈原墓
后人常借憑吊秭歸的屈原祠,追懷屈原的偉大人格。
唐詩人汪遵《屈祠》寫道:“不肯迂回入醉鄉,乍吞忠梗沒滄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猶疑恨楚王。”
陸游對秭歸屈原故鄉更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在秭歸寫了數首紀念屈原的詩,其中有一首《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詩的前兩句寫景,極寫楚城和屈原祠的荒涼、凄清;后兩句由屈原祠聯想到往昔沉江殉國的屈原,抒發了對國家盛衰的無限感慨。
屈平詞賦懸日月
屈原在政治上不得志,歷經磨難,這恰好從另一面成全了他,使他在文學上取得了光耀日月的成就。
屈原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載有二十五篇。具體篇目是:《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它是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抒情詩,由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熔鑄而成。《離騷》篇名的意思,司馬遷解釋為“猶離憂也”。漢代班固在《離騷贊序》里也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
詩的前面部分主要是回顧詩人自己的經歷。先介紹了自己的家世出身、生辰名字、德才修養。接著敘述自己立志推行“美政”,但遭到群小的陷害和攻擊,而楚王又不能察,出爾反爾,中途變卦,致使改革事業夭折;表明了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態度和“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
詩的后一部分是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去問女媭,女媭勸他明哲保身。他又向重華陳辭,分析了往古興亡的歷史,闡述了“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他為追求理想而升騰到天空,但剛到天國的大門,就被看門人擋了駕。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終無所遇。最后詩人只有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詢問出路。而詩人正要按照神靈的啟示,離開楚國升騰遠游的時候,忽然又回眸看到了美麗的故土,終于不忍心離開,只得決心以死來殉自己的理想。
《九章》共九篇作品,主要反映屈原兩次放逐中的經歷、處境和苦悶心情。其中《橘頌》似為早期之作,通篇以橘樹為描寫對象,贊美它獨立不移的性格、優雅的外在風姿和高潔的內在品質。這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和自我激勵。
《九歌》本是楚國民間的祭神歌。屈原在此基礎上,作了改編,共十一篇。詩中寫各種神靈,有天神、日神、月神、司命神、湘江的男神女神、河伯、山鬼、人鬼等。詩人賦予這些神靈以人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反映了楚人的愛國精神以及他們對純真愛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天問》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奇特的長詩。屈原在放逐以后,舊的信念幻滅了,因此對自然現象、古代遺聞、宗教信仰以及傳統思想都產生了懷疑,于是他在詩中連續提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
屈原的詩不僅內容極為宏富博大,在藝術上也表現出了卓越的創造精神。他在楚地民間歌謠的基礎上,首創“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具有鮮明的楚國地方特色新詩體——楚辭,打破了四言詩的格局,句法參差靈活,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均有,擴大了詩歌的容量和表現力。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常常把對現實生活的描寫同神話傳說的敘述交織融合在一起,想象奇特而又極其豐富。如《離騷》中,詩人把風、雨、雷、電、云、月,作為他的侍從、御者、衛士,讓鳳凰和龍替他拉車子,在天空中馳騁,去追求他理想的境界。屈原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并加以發展,擇取天地間各種美好事物或丑惡事物來象征人的美好或丑惡的品性,將用以比興的事物同所表現的內容融為一體。屈原以其輝煌的作品和偉大的人格,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尊敬。難怪李白高歌“屈平詞賦懸日月”。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也稱贊屈原的《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在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神魚·屈原沱·端午節
清代詩人程含章寫過一首《神魚》詩,敘述了民間流傳的神魚的故事,也表達了他對屈原的景仰之情:
《屈子家鄉》古詩句出處:客言秭歸山下水,中有神魚長不死。蜃蛤黿鼉奴隸間,巨鱉長蛟共指使。當年屈子投汨羅,神魚啣送歸桑梓。揚鬐鼓鬣天冥冥,瞬息風雷走千里。歸山南北雙崔嵬,忠臣青冢豐碑起。神魚一歲一來游,水靜風平眾可指。蒼苔斑駁渾無鱗,藻荇繽紛異常鯉。我來杯酒酬忠魂,何處投詩吊屈子。神魚呼吸與神通,頻送淚珠空廟里。
關于神魚的故事,在秭歸是這樣傳說的:屈原投汨羅江后,周圍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蜂擁向汨羅江。人們呼喊著屈原。婦女們心細,把白米撒進江里,讓魚鱉蝦蟹吃飽,以免它們去傷害屈原的尸體。可米被急流漂走,沉不到江底,于是老人摘下江邊葦葉,把糯米包成坨,然后丟進江里。從此以后,五月初五端午節,就有了包粽子的風俗。年輕人則撐篙蕩漿,潛游水底打撈屈原。這時候,汨羅江的上游游過來一條金光閃閃的神魚,張口朝江底一吸,把屈原吸進肚里去了。然后翻了個水花,順水遠游。人們不知神魚要到哪里去,就駕起千萬條小船緊緊追趕,爭先恐后。以后端午節劃龍舟競賽的風俗就是由此而來。神魚穿洞庭、越荊江,進西陵峽,到了香溪河口附近就不走了。屈原的姐姐女媭和眾鄉親都聚在岸上,神魚就把屈原吐了出來。人們把屈原埋在附近的一座山丘上。后來,人們就把神魚起水的地方改名叫屈原沱。
與神魚傳說相關,還有個“我哥回”鳥的故事。“我哥回”鳥在秭歸又叫“幺姑鳥”,據說它是屈原的妹妹屈么姑化成的。相傳屈原投汨羅江的消息傳到故鄉,屈么姑就站在九嶺頭的萬丈懸崖上一聲聲呼喊“我哥回”,直喊得口吐鮮血,也不停止。神魚是受了她的感動,才到汨羅江把屈原送歸故鄉的。后來屈么姑就化作俊鳥了。在秭歸一帶,一到端午節么姑鳥即啼叫“我哥回”,聲音哀怨動人。
屈原故鄉的人民紀念屈原最隆重的一天,是每年的端午。端午本名“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璟為討好皇帝,避“五”字之諱,而“午”與“五”同音,于是便把“端五”改成了“端午”。到了宋朝,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并定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傳諭全國紀念屈原,還讓人們佩帶香袋,以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端午又名端陽、重午、中天。關于它的得名和起源,歷來有爭議。大致有四說;一是龍節說,聞一多認為端午是龍的節日;二是惡日說,張心勤認為端午應起源于惡日;三是夏至說,劉德謙認為端午最早起源應該是夏至;第四種較為古老和通行,這就是屈原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說:“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聞君常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并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上,以五色絲轉縛之,此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北周時宗懔《荊楚歲時記》提到競渡起源于“屈原投汨羅日”,并記載了端午節競渡的場景:“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為水軍,一自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
前三說皆不無道理。但風俗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起初端午所紀念的歷史人物,也曾因地而異。自魏晉以后屈原成為人們崇拜的英雄,他的不朽詩作成為喚起千百萬人民愛國激情、抵御外族侵略的動力。楚地把五月五日作為屈原逝世紀念日自然得到國人的公認。于是,端午節就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僅次于春節的節日。
龍舟競渡和食粽,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早在唐代,詩人張建封就寫了《競渡歌》,描繪屈原故里的人民端午龍舟競渡的情景。詩中寫道:“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宋代的陸游從西蜀返回東吳途中,再次經過秭歸,恰逢端午,寫了一首名《歸州重五》的詩,記錄了當時的盛況和詩人自己的感受:“斗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詩中的“角黍”就是粽子。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所以叫角黍。
現在,每年一到端午這一天,屈原故里的人們都起得很早,在門前掛上艾蒿、菖蒲,用蒼術、白芷熏煙,殺菌滅蟲。吃過了粽子,便早早地從四鄉六里扶老攜幼地來到屈原沱看劃龍船。
秭歸的龍舟競渡場面非常壯觀。龍舟有黃、紅、烏、白等各色,每支龍舟上的劃手、指揮者和掌舵者,都穿戴和各自龍舟一樣顏色的服飾。劃龍舟時還要唱《招魂曲》:
《屈子家鄉》古詩句出處:我哥喲,回喲荷,嘿荷也,大夫大夫喲,聽我說喲、嘿荷也。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萬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關八極。東不可往啊,東有弱水無底,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貍。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蓋地。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須問,楚國好天地。……
看罷劃龍船,家家戶戶還要喝雄黃酒。有的長輩還要給孩子的額頭、胸前、耳朵等處抹上雄黃酒,并用雄黃酒灑在門窗和室內屋角。這是因為“雄黃性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祛疾功效”。
香爐坪·照面井·讀書祠
屈原的誕生地是香爐坪。現在的坪中央立著一方青石碑,上刻隸書:“楚三閭大夫屈原誕生地”。
香爐坪為一秀美的臺地,平面像一彎新月;兩側突起而中部低洼,遠看就像一個香爐。東邊伏虎山頂有三個突起的山峰,正對著這塊坪地,所以叫“三星捧月”。
香爐坪名稱的由來的又一說是:屈原出生前,香爐坪上空突然出現祥云,飄過絲竹之聲。屈原的父親伯庸視為大吉大利,趕忙在門外擺上香爐,焚香禮拜。這時從房里傳出嬰兒的呱呱聲,一陣異香也隨之而來。由此,人們便把原稱落腳坪的地方改叫香爐坪。
香爐坪有屈原廟,原為祭祀屈原姐姐女媭的,后因并祀屈原而改名至今。1980年重修。
在香爐坪東面的伏虎山西坡,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見底。井臺上有清咸豐十年(1860)所立石碑,上刻“照面井”三個遒勁大字。
這口古井相傳為屈原所挖。屈原小時候酷愛整潔,一天要洗三次臉。起先,他梳完頭后就對著響鼓溪水照一照。后來,他覺得溪水照得不夠清晰,就利用上學的空隙到伏虎山挖井。山上的硬石頭把他的虎口都震破了,他還是堅持挖。山神被感動了,化作一個老頭,交給屈原一把金鎬,讓他挖七七四十九天,并告訴屈原,當看到伏虎山升起一面寶鏡時,就是井成的日子。到了那一天,屈原拉著他的姐姐去看,果然見伏虎山腰懸著一塊巨大的銀光燦燦的寶鏡。從此,屈原和他的姐姐每天早晨就對著照面井梳妝。
另有一說,這口井是屈原的一面青銅鏡變的。相傳屈原少時隨身珍藏著一面小青銅鏡。這面青銅鏡能隨時警醒屈原發憤用功。后來,屈原長大了,要到郢都做官,鄉親們都來送行。為了表達對鄉親們的謝意,屈原就以銅鏡相贈。大家爭相傳看,不慎失手,銅鏡掉到山坡上,變成了一口井,水清可以照人。據說,好人來照,面目清楚;壞人一照,就奇形怪狀。
“照面井”不遠處還有“讀書洞”。相傳屈原每天在照面井旁梳洗完畢,就到右邊不遠處的一個天然石洞里去讀書,石洞因此得名。鄉人都說,每當月光皎潔的夜晚,讀書洞內就傳出瑯瑯的讀書聲,像是屈原在刻苦夜讀。
屈原廟下面,有三塊半月形水田,名叫“玉米田”或“玉米三丘”。傳說屈原被懷王放逐到漢北的時候,回家鄉住過三月。適逢天大旱,屈原帶領大家找到一股泉水,并拿出從齊國換回的谷種,種在這三塊田里。三丘田里產出的稻谷碾出的米,潔白如玉;做出的飯,油軟噴香。鄉親們引這兒的谷種去種,年年得豐收。另有一說是:屈原被懷王放逐,回到家鄉使牛耕田,忽聞秦將白起帶兵攻破京城郢都,頓時怔住了,神志迷離恍惚,過了半個時辰,眼淚才禁不住落下來。淚水化作秧苗,結出的谷米如玉一般白。如今這里還留傳著一首《玉米田》的小詩:“躬耕本是大夫憂,玉米方知屈平愁;犁破三丘汗如雨,忽聞失郢淚長流;淚化金谷半月田,稻花香飄幾千秋!”
如果在春耕季節,游人還可以發現屈原故里的怪事:這里的耕牛不套牛鼻繩。相傳屈原被放逐后,回到家鄉作調查,研讀典籍,寫下了七捆闡發救國之策的書簡。后來懷王又召屈原回京。屈原走到路上,挑簡的繩斷了。路邊農夫要解牛繩給屈原,屈原執意不要,這時耕牛自己把頭伸到農夫面前讓他解繩。牛沒了繩后,照樣耕田。以后這里的牛就都不用套牛鼻繩了。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五臺山·寺廟大觀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金山·山映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