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梁啟超·讀陸放翁集》原文賞析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
先回溯一下歷史。北宋自開國以來,由于統治者的短見、失策,武備方面已遠遠不及漢、唐開國時之盛,以致北宋末期金兵南下而不能自保,南渡而后,更成積弱之勢。因此,反映這個時代的詩歌,確乎也缺乏漢賦唐詩的開廓恢宏氣象,更難聽到金戈鐵馬之聲。另一方面,北宋文人政治地位高,尹洙在《儒林公議》中就說,只要狀元及第,雖統兵數十萬,恢復幽薊,獻捷太廟的將帥榮寵,也比不上。所以許多士子,不惜白首窮經,萬里應試。這樣,便形成士大夫階層脫離群眾的書房習氣,以學問相高,以清論相尚。寫詩,則“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嚴羽《滄浪詩話》)的江西詩派風靡一時,詩歌脫離現實的傾向有加無已。梁啟超說它是“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確也無失當之處。
再看看梁啟超所處的時代。清統治者對文人名士,在施行羈縻政策的同時,大興文字獄。這對文學(包括詩歌)的消極影響是很大的。另外,清代詩壇,王士禛的“神韻”說,沈德潛的詩主“溫柔敦厚”說,翁方綱的“肌理”說(考據學對詩的影響),都使詩逐步脫離現實,脫離群眾。因此當時清代詩壇,金鼓之聲,激勵之氣都寂焉無所聞見,說它是“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也無什么不是。而就梁啟超言,所指更多還是后者。
但是,歷史總不會一成不變,人也不會只是一個模式,詩風也不會一無進展。趙宋南渡之后,金的入侵加劇,激起無數志士仁人奮發抗擊,文臣武將慷慨悲歌,陸放翁便是其中突出的一個。他自幼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長與愛國志士交往,出仕后力主北復中原,曾為王炎(四川宣撫使)襄贊軍務,親臨前線,始終不忘恢復北土。這種澎湃的愛國熱情,激烈的戰伐聲音,均見諸詩中?!凹惺簿艔能姌罚瑏児拍袃阂环盼??!备爬ǖ镁?。當然,從軍樂,是有深刻愛國重義和強烈戰斗性的內涵的。他在早年的《夜讀兵書》中說:“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彼俺?致裆角穑坏梦h鏑”(《書悲》)。他說:“國仇未報身先死,匣中寶劍夜有聲?!?《長歌行》)又說:“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才認為“從軍樂事世間無(《獨酌有懷南鄭》)”。梁啟超譽之為“亙古男兒一放翁”,正表現了對陸放翁的無比崇敬。
但梁啟超卻也有以放翁自況之意。清代,自帝國主義打開中國的大門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到19世紀60~90年代日益加劇,亡國之禍迫在眉睫,此時,改良主義思潮迅速掀起,維新變法運動隨之而興。文學范圍內也發出了“改良”的呼聲,“詩界革命”的口號提出來了,梁啟超等的創作實踐也能反映出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變,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如梁啟超本人在東渡日本之初,就有一系列這類詩作:“丈夫有壯別,仗劍行復仇”(《壯別》);“人歌人哭興亡感,潮長潮平日夜聲”(《澳亞歸舟雜興》);“何心更作喁喁語,起趁雞聲舞一回”(《紀事》);“悲歌不盡銅駝淚,魂夢從依敬業旗”(《贈別鄭秋蕃兼謝惠畫》)。這些,確也從“靡靡風”的詩界里撐出了一面現實主義的旗幟。詩的風格也顯得蒼涼悲壯,差擬放翁了。
但是這種“從軍樂”是不易實現的。轉入下一首,便是“辜負胸中十萬兵”了。南宋自紹興(高宗) 至嘉定 (寧宗) 二年陸游死時,偏安朝廷對金始終采取投降政策,在“公卿有黨排宗澤,幃幄無人用岳飛” (《夜讀范致能攬轡錄……》) 的情勢下,是一片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關山月》)、“剩水殘山無態度” (辛棄疾《賀新郎、陳同甫自……》) 的局面,詩人只好“起傾斗酒歌出塞,彈壓胸中十萬兵” (《弋陽道中遇大雪》) 了。自然,“百無聊賴以詩鳴”是一場悲劇,但字里行間對南宋朝廷也隱施鞭撻。因為陸游詩中飽含的是愛國有心,報國無從的痛苦之淚。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事實就是如此。陸游說: “自恨不如天際雁,來時猶得過中原”(《枕上偶成》)、“天下可憂非一事,書生無地效孤忠”(《溪上作》)。這種愛國熱情,誰能理解,只落得說到金人入據中原時,生出了“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訴衷情》),“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關山月》),“生逢和親最可傷,步輦金絮輸胡羌” (《隴頭水》) 的抑郁不能自已的長嘆。
這里,梁啟超詩中也有自己的影子。他說了: “詩思惟憂國,鄉心不到家” (《壯別》),”“猛憶中原事可哀,蒼黃天地入蒿萊” (《紀事》),“大愿未酬時易逝,撫膺危坐涕縱橫” (《澳亞歸舟雜興》),“誓拯同胞苦海苦,誓答至尊慈母慈” (《贈別鄭秋蕃兼謝惠畫》)。這個時期的梁啟超,愛國熱情高漲,也是“說到胡塵意不平” 的。
自然,陸游始終將希望寄托于南宋朝廷,梁啟超則將希望寄托于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理想均不能實現。這是歷史的悲劇,也正是二人詩所以感人者。
上一篇:古詩《趙翼·論詩(錄三)》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蔣士銓·象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