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為祖國奮斗了八十五年,為人民留下九千多首詩歌,給中華民族歷史增添了光采。但他的一生是極不幸的,他一直呼吁抗金,卻屢遭主和派的排擠打擊。他百折不撓,總是盼望有一天能夠聽到祖國統一的喜訊,看到祖國統一的美景。他盼了幾十年,終究未能實現這個理想,“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見中原”,“死至人所同,此理何待評?但有一可恨,不見復兩京”(分見《劍南詩稿》卷卅七“太息”、卷卅八“夜聞落葉”)。這是他一生遺憾,一世遺恨。臨終前,他仍然不曾灰心喪氣,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此詩就是他杜鵑望鄉(xiāng)、子規(guī)啼血的最后一聲悲鳴,一篇意味深長的遺囑。
《示兒》,給兒子們看。“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長江萬古流,人生似白駒過隙,人一死,肉體與靈魂就停止運動,萬事萬物便失去聯系,可以無牽掛了。對陸游來說, 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也就無法再談了。因此詩的首句是普普通通的老實話,卻又寄予著無窮的慨嘆。第二句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死后只有一件事放心不下,感到沉痛,這就是生前沒有看到祖國山河的統一。九州,據《尚書·禹貢》,大禹平水,分天下為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九州;后來泛指中國。北宋滅亡后,淮河以北大片土地被金國統治著,“九州”就不統一了。陸游始終咽不下這口氣。“但”是“只”的意思,與前句“萬”對照,突出“九州同”即“九州統一”是頭等大事,來表達對祖國的深情至愛。愛和恨象陰電陽電一樣不可分割,因此,這句又表達了他對誤國殃民的求和派的無比憎恨。詩人在臨死前也決不饒恕他們,表達出頑強戰(zhàn)斗的精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死無足懼,詩人十分超脫,他堅信正義定能戰(zhàn)勝邪惡,愛國者必將擊垮賣國者,主戰(zhàn)終會壓倒主和,總有一天祖國的部隊會北上抗金,趕走奴隸主貴族,恢復中原,統一全國,盡管這一天自己是等不及了,但兒輩一定會看到,到那時家里祭祀時,千萬別忘記把勝利的喜訊告訴我。乃翁,即你們的父親。前面說:“死去元知萬事空”,這里卻說“家祭無忘告乃翁”,看似矛盾,實為曲筆。這情辭懇切叮嚀周至的一囑,將全詩加深了一層,把自己生前的信念、死后的遺恨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愛國熱情更為熾烈!這囑咐勉勵后代牢記祖上心愿,為“北定中原”獻出全部力量。深情的勸勉,是對中華民族后人的召喚,“成為南宋一代全民族的戰(zhàn)斗號角,從而在我國詩歌園地里豎起了一面光輝燦爛的愛國主義旗幟”(朱東潤《陸游評傳》)。
短短四句,高度概括了作者偉大的愛國理想,筆調曲折有致,感情熾熱如火,而又層層推進,從空漠到悲憤再到樂觀,將個人和祖國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使對孩子的遺囑上升為對整個中華民族后代的戰(zhàn)斗遺言。境界開闊,風格豪放,顯示個性,自創(chuàng)新調。不見死的悲哀,卻見生的無限,頗能啟發(fā)讀者思索人生!明代郎瑛《七類修稿》說:《示兒》一首“有三躍渡河之態(tài)”。清代褚人獲在《堅瓠補集》中也說:“有三渡河之意。”這首詩確有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碩鼠·《詩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秋興八首(選二)·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