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群玉
早覓為龍去,江湖莫浪游。
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铦鉤。
關于世道艱難、仕途險惡的感受,封建社會中正直的知識分子或多或少、或淺或深都有所體驗,因而它往往是常見的詩料。只是各人取不同的物喻,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手法予以表現,使之各呈態貌,各具個性。李群玉這首《放魚》隱喻世途險惡、陷阱四伏,頗有深誡作用。
“早覓為龍去,江湖莫浪游。”“為龍”,古代有魚化龍的傳說。《三秦記》:“江海魚集龍門下,登者化龍,不登者點額暴腮。”句意為把魚放了,囑它早點尋覓為龍的辦法去吧,不要在江湖中浪游。因為在江湖中浪游,為香餌所誘,很容易咬了釣者的鉤具。“香餌”是誘引之物,“銛鉤”是喪生之器。在浪游中很容易碰上埋著铦鉤的香餌,詩人名為誡魚,實為自誡,也在誡人。
詩中所陳說的道理很淺顯,表達也很逕直,但因其有著嚴密的邏輯性,也就使人易記易傳。放魚,望其早日成龍,有著較濃重的封建意識。今天我們讀它,主要在于從“香餌”與“铦鉤”的關系上得到啟發,做到不被香風薰醉,不為糖衣炮彈打倒。
上一篇:《折楊柳(節選)·[唐]李端》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斷句·[宋]蘇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