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孫楚
三命皆有極,咄嗟安可保?
莫大于殤子,彭聃猶為夭。
吉兇如糾纆,憂喜相紛繞。
天地為我爐,萬物一何小?
達人垂天觀,誡此苦不早。
這是一首離別詩。離別,自苦以來給人的心理感受就是不愉快,“悲莫悲兮生別離”,這是戰國時代屈原的名句。孫楚也是人,現在要與自己的同事離別了,心情也是不愉快的。為了排遣自己的不愉快,同時也安慰前來送別的同事,孫楚跳出了被離別所劃定的狹小圈子,把自己置身于天地的大循環中。
三命,古人把人的長壽劃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上命120歲,中命100歲,下命80歲。咄嗟,感嘆詞。第一、二句是說,長壽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感嘆怎能夠保住不死。言下之意是說人生中歡聚更是有限的,離別遲早都會到來,悲傷并不能無限地延長歡聚,絕對阻止離別的到來。第三、四兩句更進一步。殤子,未成年而死的短命人;彭聃,彭祖和老聃,傳說中的古代兩個年壽最長的人,具體誰活了多少歲,說法不一。這兩句說,沒有比短命人的命更長的了,彭祖、老聃仍是短命人。兩句話來源于《莊子·齊物論》,表面看來,簡直不可理解,但如果我們從相對的角度看問題,那么,天地間存在著許多比殤子命更短的動植物,殤子與它們相比不就是最大了嗎?同樣彭祖、老聃與比他們命長的物相比,他們自然是短命的。所以,不管歡聚時間短和長,如果把它放到更大的背景之中,短的自然變長,長的也會變短,長、短也就無所謂了。
第五、六兩句。纆,音墨,兩股頭的索子。吉和兇二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就象糾纏成一根繩索的兩個頭;憂和喜錯綜復雜地纏繞在一起,分不開。萬事如此,聚合和離別也不例外,有離就有聚,有合必有分,何必聚時只有高興,分時只有憂傷呢?
第七、八句。如果我把天地看成是一個爐子,把萬物看成爐中的柴炭和礦石,那么,萬物就顯得十分渺小了,人的歡聚悲離,更渺小得不堪一提,自然也就不值得悲、不值得喜了。
最后兩句,通達事理的人站在天的最高處,俯看地下的萬物萬事,看得開,看得遠,告誡人們不要鼠目寸光,但自己卻直到現在才理會到。
孫楚通過我們所摘引的十句詩,說出了一種看問題的方法:全面,切忌深陷到一時一事之中,而要擺脫一時一事的羈絆,站到高處從事物的相互聯系中,全面地看問題。
上一篇:《弋陽道中次淡思韻·[清]陶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得古梅兩枝·[宋]戴復古》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