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難》唐詩賞析,《蜀道難》原文與注釋
李 白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①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②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③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④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⑤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⑥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⑦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⑧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⑨
問君西游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⑩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11)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12)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13)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14)
飛湍瀑流爭喧豗,冰崖轉石萬壑雷。(15)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16)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17)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18)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19)
【注釋】 ①噫吁嚱:驚嘆聲。宋景文《筆記》: “蜀人見物驚異輒曰: ‘噫吁嚱!’ 李白作 《蜀道難》 因用之?!?蜀道:一般指自陜西進入四川的山路。②蠶叢、魚鳧(fu):傳說中古蜀國的兩個國王。揚雄《蜀王本紀》: “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民椎髻嚨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雹鬯娜f八千歲:極言時間久遠。不:一作 “乃”。秦塞:秦地?!妒酚洝罚?“秦,四塞之國?!?古代蜀國本與中原不通,至秦惠王滅蜀,開始與中原相通。④太白鳥道:太白,山名,秦嶺主峰,在今陜西省周至一帶。慎蒙 《名山記》: “太白山在鳳翔府郿縣東南四十里。鐘西方金宿之秀,關中諸山,莫高于此。其山巔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積雪不消,盛夏視之猶爛然,故以 ‘太白’ 名。鳥道,謂連山高峻,少低缺處,惟飛鳥過此,以為徑路,總見人跡所不能至也?!?⑤地崩山摧壯士死: 《蜀王本記》 載,秦惠王嫁五女于蜀,蜀王遣五壯士往迎。歸至梓橦 (今四川梓橦縣),見一大蛇鉆入山穴,壯士大呼拽蛇,山崩塌,壓死五壯士及秦五女,自此山分五嶺。天梯:上陡峰的山路。⑥六龍:相傳太陽神坐由六條龍拉的車而行,被高標山所阻而回車。《圖經》: “高標山,一名高望。乃嘉定府之主山,巋然高峙,萬象在前?!?沖波逆折:激浪逆流。⑦黃鶴: 即黃鵠,一種高飛的鳥。猿猱:統指猿類 ⑧青泥:嶺名,在今陜西省略陽縣??M巖巒:繚繞在山峰間。⑨捫 (men): 按,摸。參、井:星宿名,參為蜀之分星 (分野),井為秦之分星。脅:斂也,指屏氣而息。撫膺:撫胸。⑩巉(chan)巖:險峭的山巖。(11)號:聒噪。雄飛雌從:《雉子班》古辭:“雉子高飛止,黃鵠高飛已千里,雄來飛,從雌視”(12)子規:杜鵑鳥。(13)凋朱顏:容顏為之衰老。(14)去天:離天。(15)喧豗:轟響聲 (16)若:一作“如”。嗟: 嘆息胡: 何。(17)劍閣: 亦稱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北,以群峰似劍,兩山(大、小劍山) 相對如門得名,為歷代軍事要地。崢嶸、崔嵬:高峻的樣子。(18)錦城:錦官城、今四川成都?!对椭尽罚?“錦城在成都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19)咨嗟:嘆息。
【鑒賞】 《蜀道難》 系樂府舊題,歷代之作均以山川之阻備言蜀道之難,但所指地卻不盡相同。此首所寫是蜀之北面屏障秦嶺。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李白生長在蜀,二十五歲經三峽出蜀就再沒有回去。他從沒有到過秦嶺,因此 《蜀道難》 是典型的藝術想象的產物。在詩中,他馳騁豐富的想象,運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難于上青天的蜀道的高峻險阻和旖旎風光,同時將人間險惡與蜀道難進行對比,隱含著對唐王朝前途的憂慮。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展示蜀道的艱難。 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從 “噫吁嚱” 到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為第一層次,概述蜀道的來歷。一開篇,詩人就以悲壯的詠嘆憑空起勢,連用三個驚嘆句點出主題,并融匯五丁開山等神話,極力渲染蜀道奇險,為全詩定下基調。從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至 “使人聽此凋朱顏” 為第二層次,夸飾山勢的高危和 “回川” 之險絕。在詩人筆下,那突兀而立的高標山能擋住太陽神的龍車,高峻的蜀山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而且山下是令人驚詫惶懼的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青泥嶺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捕捉了行人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寥寥數語,便使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如在眼前。接著,詩人借景抒情,用 “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 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旅愁和蜀道上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環境氛圍,進一步烘托蜀道險峻雄奇。從 “連峰去天不盈尺” 至全篇結束為第三層次,寫蜀中殊異的環境,寄寓對人事的隱憂。詩人先以 “連峰去天不盈尺” 夸飾山峰之高,又以“枯松倒掛倚絕壁” 襯托絕壁之險。然后由靜而動,寫深澗中飛瀑激蕩,山谷雷鳴的驚險場景,風光變幻,險象叢生,造成一種排山倒海般的藝術效果。詩人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化用西晉張載 《劍閣銘》 中 “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最后四句以勸告友人及早還家的誠摯語氣,再一次發出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的深沉嘆息,與前面相呼應,收束全篇,深化《蜀道難》 的主題,使險山惡水的描寫與對國事的憂慮緊密地結合起來。
全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而又變幻莫測。根據內容的需要,不斷地變換句式和韻律,運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描寫蜀中險要環境時一連三換韻腳,使詩歌氣勢更加自由奔放,雄健有力。在千變萬化的描寫中,詩人的藝術天才并不表現于對客觀景物的精工刻畫,而是表現在憑借出神入化的卓越想像力,藝術地展現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上一篇:《劉禹錫·蜀先主廟》唐詩賞析,《蜀先主廟》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羅隱·蜂》唐詩賞析,《蜂》原文與注釋